林俊廷是当代华人新媒体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他把新媒体当做与古代艺术家对话的手段,他追问,博物馆与日常生活的连接是什么,传统文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价值,如何在过去和当下之间建立更好的连接?
林俊廷曾说: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人性,未来所有的商业都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幸福的感受。我们现在很多人都不缺物质,缺的是幸福感。
在第四期腾云文化论坛中,林俊廷分享了其近年来的代表性作品。当观众们三两成群的站在作品面前,通过新媒体的交互方式参与到作品之中、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似乎能看到林俊廷所说的“幸福感”的模样。
他是怎样做到的?以下是他的分享。
腾云文化论坛是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发起的一个致力于探讨在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科技与人文融合,激发青年文化创造力的人文论坛。
2007年上海电子艺术节上,我做了这个叫作“愉跃”的开幕作品。
中国人讲“遇水则发”,于是,我用水作为作品开端。当观者走上舞台,踏过地面上的“流水”时,实时的动态波纹会随着步伐生出,背景也会呈现鲤鱼逆流游上,诗句缓缓流下瀑布的画面。当观者离开“瀑布”前,鲤鱼与文字也随之坠落。相较于在开幕式上敲灯光或者摸墙等,这样的方式是更加气势磅礴的。
在展出时,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感受这件作品。有的观众会动作夸张地向上挥手,好像是希望鱼游得更快些,有的观众会观察地面“水波”模拟得是否准确,有的观众则进来就拖下鞋子,像打水漂一样丢了出去,也有观众坐在“瀑布”下像是在冥想。
住在城市中的人,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山水,这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模拟出了“虚山幻水”的效果。
山水觉:重构《富春山居图》
2011年,我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办了《富春山居图》的大展,展览的题目叫作“山水觉”。
元代绘画大师黄公望的《写山水决》用的是“口诀”的“决”,而我用的是“觉醒”的“觉”。
因为在即将临展前已有《富春山居图》真迹,却还没有可以相比较的作品,所以时间非常紧张。我从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周功鑫院长的邀请,到最终完成只用了两个月。
中国历代有许多画家临摹过《富春山居图》,包括沈周、王翚、董其昌等。作为以非传统的绘画方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我则是运用实时运算技术将其打造成了一件可以交互的作品。同时,为了避免创作手法上的重复,我利用42台投影机清楚地展现了画面之间的联动,并通过高速摄影,快速地呈现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在以往台北故宫展览中,大部分观众会跟随导览人员的讲解去观看作品,并且认为导览人员讲什么都是对的。几乎所有人都在安静、认真地观看展览,无论他是否了解眼前的作品。作为第一位在台北故宫正殿做新媒体艺术展的艺术家,我希望打破这种看展览的方式。
我在创作时,坚持以“教育为本”去吸引那些不常去博物馆看展览的年轻人。因此我以文学、音乐等方式在这件作品中表达了五个主题。
与古人对话
《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千多人,每个人都动起来时整个画面非常精彩。为了实现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只有八个人的《富春山居图》则需要更巧妙的构思。
在实际展览中,观众随着导览人员的指引可以看到一只蝴蝶飞到石头上,而石头前则刚好有个人。此时,导览人员突然对画中人喊了一声“喂”。很多观众被吓了一跳,当又重新看向画面时,就看到画中的人在向观众挥手,而且他还不小心钓上了一只鱼。很多的观众都被这幅画面逗笑了。
之后,观众便开始主动观察画中其他人的状态。随着“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观众就看到画中有人在钓鱼、弹琴、砍柴、甚至在江的对面朝观众挥手。穿越了670年与古人进行对话的观众,再去看《富春山居图》的真迹时,就完全知道画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了。
除了动态的人物外,这件作品的另外一部分有些像“曲水流觞”。当画面中的酒杯被放到水中后,会呈现出满山遍谷开花的景象,亦或是打雷、闪电、下雨等天气变化。不同的人在捞酒杯时,它的画面又都是不同的,由此也可以看到四季的不断变化。
有朋友对我说:“你画出了黄公望心中的风景。”我说,黄公望心中的风景在《富春山居图》的真迹上,而这件作品则是我心中的风景。
博物馆在展示《富春山居图》时常会讲其大事记或年表。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因此,我们在把670年来发生的十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做成一幅长卷时,便用“痴”这个字来贯穿。
中国的长卷原本是从右向左看的静态画,这件作品却不同。例如,只要观众去触摸画上的印章,画面就会开始讲述,清顺治七年这幅画被烧成两半的历史。此时,许多观众会惊讶地发现这幅画竟燃烧了起来,在这样的场景下,他大概会永远记得这幅画的历史。
让观众参与布局
人们在练习书法时会学习“永字八法”,或临摹王羲之或柳公权的作品,学习山水画时则会参考黄公望的画论著作《写山水诀》。那么如何以现代的方式教人们画山、画水,画树,画石呢?当时我想,首先要让观众学着去布局,观众布局完后的画面,某种程度上有些像浙江博物馆所藏的《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部分。
画完后再点一下左下角的印章,就可以将其打印出来,这就好像观众自己创作了一幅新的《富春山居图》。我们试图以这样的方式让观众参与进去。
后世有学者说,《富春山居图》很像交响乐的乐章,有高低起伏,也有疏密宽广。因此,我在请人编曲时,要求他按照《富春山居图》中山的走势去做音乐,山高就做的气势磅礴,宽广则做的优雅。同时我用一盏灯,以及一个可以控制移动速度的机械平台,对着切割和雕刻后的有机玻璃拍了五个层次的画面。
当观众听到一段音乐时,就会看到灯光照射在有机玻璃上形成的光影,透过光影可以看到画面中前面的山动得比较快,后面的山动得比较慢。就像在坐火车时,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前面的树动得比较快,后面的山动得比较慢。
观众听完音乐走上前来,如果画面是沈周所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就会介绍到沈周的字、号等。同时,还会呈现沈周与黄公望的对话。例如,沈周会问:“黄老师,你觉得我画的山水如何?”黄公望回答说:“你所描绘的山势比较平稳。”言下之意就是,因为沈周是临摹黄公望的,其笔锋就缺少了气势。
通过沈周、赵孟頫、董其昌等与黄公望的对话,可以将后世学者对其它九卷画的研究用文言文生动地传达给观众。之后观众再去看真迹时,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件作品后来获得了美国博物馆协会颁发的缪斯奖最佳诠释奖,同时也被英国评选为最受欢迎的展览第三名。
造象:用“字”创造新世界
2016年底,台北艺术博览会邀请我做了一个展览。因为现在有很多艺术博览会作品都相差不多,他们希望有比较新的呈现方式。 2016年,手机已经相当普遍,有很多人成了低头族,因此,我决定做一个很高的作品,让观众从低头到抬头。
造物主创造了万物,仓颉又将万物变成“字”,我希望和所有的观众一起创造一个新世界,因此,这件作品的名字就叫作《造象World To World》。
这件作品的初衷是要让观众学习汉字。观众只要在现场扫一下像印章一样的二维码,手机上就会出现20个汉字,当观众点选其中一个汉字时会出现不同的图案。例如,当写到“宇”字时,高高的屏幕上就会出现飞碟或者太空人等,写“火”字时,就可能出现流星,写“印”字时,就会出现一个印章。也有观众会写“钟”字,因为写到“钟”字时现场会发出“当、当、当”的声音。
通过编程,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永远不一样,构成的画面也就十分丰富。此时,所有的观众都会抬起头,共同参与到创作中去。
“字”是有能量的,我们可以用“字”创造全新的山水,当然这里的画面也有一些不同,它是穿越时空的。“字”与“字”之间又是有关联的。例如,当写到“飘”字时,画面中可能会飘着雪花或花瓣,也可能是风筝。此时若有人恰好写了“断”字,画面中风筝的线就会立刻断掉。
这件作品只用了20个字就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我用其中一些字写了一首诗,“岛隐越时空,心驰印蝶梦,潜龙断残雪,有鲲游云中”,其中“隐、越、印、蝶、断、游”,都是这件作品中的字。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多做一些“字”,我说,中国有那么多汉字,只20个“字”就已经有了千变万化,剩下的“字”我是可以慢慢去做的。
以太虚幻境:窥见心底的桃源仙界
这件作品是一幅静态的画,可是利用手机、平板等设备就会看到这幅画的其它面貌,当然这需要观众想象的配合。例如,有人就会看到画面中有鲲漂浮,庙的上面有鹤在盘旋。
当观众用手机照到既像纺车、又像摩天轮的图像时,它就带动水转了起来。在旁边漂浮的形象像是摩天轮的座舱,又像《山海经》中喜欢音乐的帝江,当它转动起来后就发会出声音。
照到画面上的八角亭时,又可以看到一只九色鹿在绕着圈旋转。照到画上的树时,既可以听到风铃声,又能看到树的花瓣好似飘出了画面。
照到画中的九尾狐时,它就会一直笑,发出类似小朋友的声音,观众还可以看到它是跳来跳去的。许多观众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想象这件作品,通过这幅画,观众就可以看到自己想象中的世界。
这件作品有种超现实的风格,配合上特有的水墨形式,整体上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样式。
在画面最后,观众会突然听到飞机的声音,此时抬头就会看到一架险些撞到鸟的红色飞机飞过,直到虚像的飞机撞山坠毁。当观众在想这件作品怎么变成这样时,才惊喜地发现驾驶员其实已经跳伞了。
在展览时,这件作品没有裱框,只是用七根图钉订上,大概十分钟不到就完成了布置。当时馆长还疑惑我怎么布置得如此随意,可后来这件作品的观众却是最多的。
一直以来,我的作品都与时间、空间相关,人们可以在这样的作品里找到他自己心中的山水。
问答环节
现场观众:《造象》这件作品以书法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给人以十分直观的感受。您认为在未来是否能够将书法与设计更加多元地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与“山水”相联系。
林俊廷:这次演讲的主题和“山水”有关,所以我挑选了一些和“山水”有关的作品,在此之外我还有其它主题的作品。
对于汉字的设计我还有其它想法,我认为只要每一个外国人多懂一个汉字,他就会对中国有更进一步认识。在传播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时,方式是很重要的,例如,将古画真迹运出国展览的风险就很高,可是利用新媒体艺术进行传播,既安全,又能让其它国家的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军事和经济可以强国,文化却可以立国,我们应该以更加多元的传播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明年我会和北京故宫有一个合作,来纪念北京故宫建成600周年。这件作品也会与汉字相关,我想将“寿”与“兽”两个字联系起来,通过“神兽“来讲故宫的建筑、器物、服装、音乐、戏剧等,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讲述故宫的下一个600年应该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