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强调,限盐补钾要从儿童期抓起,因为儿童期出现高血压意味着成年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高。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发表了一个由英国伦敦玛丽皇后学院领导,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资助的关于中国钠与钾摄入量的问题的研究。研究分析显示,过去40年期间,中国各年龄段人群的食盐摄入量保持在最高的水平,大约是世界卫生组织最高限的两倍。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成人年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5克,钾摄入量应≥3.5克,儿童每天的食盐和钾摄入量需根据其能量需求和年龄而定。
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天吃10克盐,3~6岁儿童每天人均食盐摄入量达到5克,6~16岁人群每天人均食盐摄入量高达近9克。与此同时,中国人钾摄入量严重不足,不足世卫组织推荐最低量的一半。
过去四十年中每十年中国成年人人均每日尿钠(左图)和尿钾(右图)水平
分析表明,尽管中国北方居民人均每天食盐摄入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2.8克逐渐下降至11.2克,但仍处于全球最高水平。中国南方居民的人均每天食盐摄入量从8.8克增至了10.2克。就全国而言,钠的摄入量在渐渐下降,尽管中国北方的钠摄入量有所减少,但最新数据显示,北方的钠摄入量仍然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大摄入量的两倍以上;而中国南方的钠摄入量则有增加的趋势。
在中国,食盐占到了钠消费量的绝大多数。高盐摄入后,心血管病相对风险增加27%。一个纳入18个国家102216例参与人群的观察性研究中发现:每日盐摄入量> 5 g的人群,钠摄入每升高1 g(相当于2.5 g 食盐) ,收缩压升高2.58 mmHg[2]。如果摄入量达到了12-14 g,换算一下收缩压就会增加约20 mmHg!
钾摄入不足,会导致头痛、恶心、心悸,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室颤、室速等。
最近,全球知名的独立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发布了《亚太区食品与饮料趋势概览》,对亚太区食品与饮料趋势做了分析。一直以来,咸味和发酵食品都是东南亚传统食物文化中的一部分。酱料和调味品在很多东南亚饮食中不可或缺,而很多热门的东南亚酱料和调味品(如鱼露和酱油)都含钠。
英敏特研究发现,在意识到摄入大量钠的影响后,1/3的泰国城市消费者想要在饮食中避免盐分。与此同时,有分别近70%的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城市消费者为保持健康而避免盐分。英敏特认为,酱料和调味品品牌商应紧抓时机,提前逐步开展减盐措施,确保消费者可以接受,并实现改善消费者健康的公司承诺。
一些大品牌作出回应,开始降低产品中的钠含量并提供低钠选择。雀巢承诺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减少其食品和饮料产品中的钠含量,如美极辣椒酱,计划截至2020年平均降低其产品中至少10%的钠含量。在东南亚,泰国酱料公司Yan Wa Yun通过过旗下Healthy Fit产品线推出多种低钠酱料和调味品。而新加坡领先的酱油品牌之一大华食品则减少了低钠生抽产品中40%的钠含量。
《柳叶刀》中的文章中提到:在中国,大多数的盐是在烹饪或调味汁中添加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减少盐的摄入量是很有挑战性的,因为很难改变个人的饮食习惯。使用低钠、高钾的盐替代普通盐,可以达到减少钠摄入量同时增加钾摄入量的双重目标。
研究者强调,限盐补钾要从儿童期抓起,因为儿童期出现高血压意味着成年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高。
“低盐”“淡盐”“少盐”“减盐”“无盐”,也已成为儿童食品中常见的营销标签,它们经常出现在网购网站长长的商品描述中、展示图片上和导购的话语中,引得新手妈妈们慷慨解囊。
《扬子晚报》2019年3月的报道称,目前针对儿童的专属类食品国家并未出台具体标准。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外包装或广告词俨然成为其获取产品信息的最大来源,关注和比对具体成分者少之又少。有些儿童食品的含钠量“超标”,甚至比成人食品含钠量还要高。在选择标有“儿童食品”的食物时,例如儿童酱油、海苔等,要仔细阅读成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