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舆论反馈来看,法院的再审判决结果并未获得认可,舆论场质疑声依然较为普遍。梳理发现,质疑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舆情综述
8月28日,甘肃陇西县人民法院对干部醉驾撞死环卫工一案再审结果进行通报。通报称,毛志尧醉酒驾驶机动车在限速路段超速行驶是造成本起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本原因,应承担全部责任。陇西县人民法院对毛志尧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通报还指出,案发后毛志尧认罪悔罪,积极筹款进行赔偿,获得被害人亲属谅解。再审期间,被害人亲属仍谅解毛志尧。据此,陇西县人民法院再审认为,可以对毛志尧从轻处罚,并适用缓刑。随后,“人民法院报”微信公号刊发此案的专家解析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熊秋红认为,此案由原来的免予刑事处罚,改为判处缓刑法律依据充分,既回应了社会公众对该案原判决的质疑,也是司法机关严格依法适用刑事和解法律制度的具体体现;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卢建平认为,此案中醉驾同时又构成其他犯罪从一重处断时的从轻处罚,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司法实践中的有益尝试,值得肯定。
从舆论反馈来看,法院的再审判决结果并未获得认可,舆论场质疑声依然较为普遍。梳理发现,质疑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不满醉驾撞死人再审还能判缓刑,认为违法成本过低;
二是认为法院以轻罪交通肇事罪判决不妥,应以更严重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定罪量刑;
三是认为毛志尧积极赔偿是在花钱减刑;
四是类比高晓松醉驾被判半年拘役等案例,质疑同案不同判;
五是认为毛志尧的干部身份在此案中起到重要作用,法院再审结果存在包庇嫌疑。
针对公众为何在改判后仍存质疑,澎湃新闻评论称:“说到底还是因为结果与人们的正义预期有一定差距。对于公众来说,影响和决定司法结果的,应当只有事实和法律,而不是特殊身份或金钱。”值得注意的是,该案再审改判引起舆论质疑后,“#干部醉驾撞死环卫工被判缓刑#”等多个微博话题被删除,在社交媒体中激起了较多不满情绪。截至8月29日12时,相关报道145篇,微博3500余条,微信公众号文章近100篇。
舆情点评
今年年初,甘肃干部醉驾撞死环卫工案一审结果曾引起公众普遍质疑,在甘肃省检察院表示再审此案后,舆情得以暂时平息。时隔半年后,陇西县法院主动通报案件再审结果,使得此案再次走进舆论视野。虽然涉事法院在案件通报中详细说明了案情和再审改判依据,法学专家的释法文章也迅速跟进,然而判决结果从一审的免除刑事处罚到再审的缓刑,毛志尧不需要坐牢服刑这一核心事实并未改变,这一结果与人们的预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再度刺激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加上此案舆情初次爆发时,当地政法机关舆情应对迟缓、言行不妥引起舆论追打,导致部分舆论仍认为法院“从宽处罚”,进而对当地法院的公信力产生了疑问。
观察发现,质疑的源头主要来自普通网民。这表明,法学专家对判决依据作出的法理阐释,可能由于传播范围窄或者网民理解能力不够,并未实现其应有的释法普法作用。对于这部分网民来说,法言法语过于难懂,政法机关需在释法时注意将之转换为能理解、易接受的大众语言,以便公众能够接近司法、了解司法,从而理解司法。因此,当地政法机关在后续应对时,可视情进行二次通报来回应舆论疑问。在态度上,法院需对网民质疑声音应有所关注,避免用管控的手段来限制讨论;在技巧上,除了权威专家,还可邀请公众或法律专业人士参与讨论,在司法与舆论良性互动的过程中,达到以案释法和“涵养”公众法治思维的作用。
作者/车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