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也是健康谣言重灾区,科技巨头的治理走到哪儿了?

admin2025年05月20日 00:03:07
阅读:
标签: 健康 谣言
分享:

本期全媒派综合汇编《华盛顿邮报》《卫报》等所刊文章,为你揭秘互联网上的健康谣言乱象,看看反复承诺打击虚假信息的科技巨头们究竟走到了哪里。


 
  越来越多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寻求治愈癌症的方法,却陷入一个充斥着假药的世界。
 
  Mari曾经是YouTube上的网红抗癌博主。在一个点击量高达50万次的视频中,她用榨汁机榨甘蓝叶,并加入黄瓜、苹果、白菜以及一个完整的辣椒。一边榨汁,她一边讲解道:“它能够杀死你的癌细胞。”
 
  在她看来,这是救命的奶昔。Mari称自己是癌症杀手,把素食奶昔作为救治癌症的真经卖力安利。视频上传一年后的一天,主人公的侄女更新了描述--Mari癌症复发去世了。去世前夕,她还是选择了化疗与病魔斗争。
 
  去年,笔者搜索奶昔制作食谱时,Mari这则视频被推荐了。而它绝非个例。科技巨头打造的算法隧道,把健康常识、正规疗法与无依据食谱、民间偏方交织在一起,让苦苦寻求答案的病人及家属一次次迷失。
 
  大平台正失去信任
 
  虚假的医疗广告充斥着互联网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精英阶层,面对死亡的威胁,都难免被网络上千千万万的歪门邪道迷惑,癌症就是一个例子。癌症总是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世界上无数的家庭受制于此,这个词语本身就足以让生活中原本坚强的人产生恐惧。
 
  除此之外,癌症在当下还是无处不在的压迫性疾病。英国癌症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我们今天活着的人中,近半数会遭遇患癌的风险。尽管普遍,人们对癌症的理解依旧有限,有关癌症的谣言如洪水泛滥。
  网络上关于癌症的谣言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癌症疗法”,另一类是隐瞒“癌症真相”的阴谋。据英国《独立报》报道,2016年Facebook上分享最广的20篇标题包含“癌症”一词的文章中,超过一半被医生和健康专业人士认定为不可信。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在网上你很容易会搜到这样的结果:声称吞咽漂白剂可以“治愈”自闭症儿童,注射小苏打、金属银颗粒也是癌症的“替代疗法”……
 
  值得注意的是,Facebook上出现了大量讨论江湖医术的私人群组。分享此类癌症“自然疗法”的群组比比皆是,《华盛顿邮报》的笔者在加入一个名为“癌症治疗&自然治愈研究”的封闭群后(近10万名成员),向管理员亮明了自己的记者身份。一开始,群管理员还愿意和笔者发私信,但很快,笔者就被该群屏蔽,并且被禁止访问管理员的FB主页。
 
  后来,算法开始推荐他“可能加入的群”:“另类癌症治疗”(7000名成员)、“银胶囊成功的故事”(9000名成员)、“天然治愈+食疗”(超过10万名成员)等等。笔者成功进入了某些群,身处其中的癌症患者相互“帮助”,给出吃苏打和用乳香治疗的建议。
 
  不仅仅是Facebook,YouTube上也充斥着替代癌症疗法的不可靠视频,且能攫取上百万浏览量。其中一段自称是癌症专家Coldwell的视频声称,通过使身体“碱化”的特殊饮食可以在几周内治愈所有癌症,该视频获取超过700万次的点击。而所谓的酸碱谣言,早已被真正的科学家们揭穿。一个自称是Coldwell的发言人写邮件给《华盛顿邮报》,声称该专家已经不再接收病人,不过他有“全世界最高的癌症治愈率”,并且鼓吹道,即使Coldwell是被全世界封杀得最厉害的专家,他依然能风靡全球。
 
  一些拥有数千名订阅者的YouTuber也在大肆推广虚假的癌症疗法,甚至兜售。
 
  类似的帖子在Instagram上更是随处可见,从减肥茶、减肥棒棒糖到治疗癌症的邪术,似乎任何东西都能获取点击。一些癌症患者因此负债累累,与正规医疗渐行渐远。
 
  患者暴露在错误信息的海洋之中,被一点一点吞噬。
 
  科技巨头在行动,但进展如何?
 
  当有关癌症的神话在社交媒体上盛行,平台究竟有没有义务对错误信息进行清理?答案是肯定的。
 
  Facebook的算法改进与群组治理
 
  在今年年初,国外“反疫苗”言论甚嚣尘上。Facebook正在采取行动以提高其网站上健康信息的质量。它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控中心等组织合作,找出错误的疫苗信息,并对发布者采取行动,限制其内容传播。
 
  Facebook近日再次宣布了一项打击行动,其博客声明中指出,“人们不喜欢耸人听闻或垃圾的帖子,引发误导的健康谣言对我们的社区尤其有害”,并承诺打击相关帖子,尽量避免健康谣言出现在信息流中。
 
  为此,Facebook做出了两个新闻推送算法排名的更新:
 
  第一个更新主要考虑帖子是否存在夸大或误导,打击此类帖子中出现频率高的词汇。比如断言一些耸人听闻的疗法有奇效的帖子;
 
  第二个更新主要考虑帖子是否基于某些研究推广产品或服务,比如各种减肥药。
 
  此次的做法与其用来限制媒体点击诱饵的策略类似。即通过识别常用的词汇来预测某一帖子是不是在宣传有奇效的江湖医术,是不是推销假药,进而降低其排名优先级。
 
  该声明并没有提及对群组的治理,但Facebook在一封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并不会删除这些群组,而是让他们更难获取不知情的用户。它表示,还会在出现已被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认定为虚假的帖子时,弹出相关文章来警告群内成员。
 
  而 “反疫苗”的压力下,Facebook承诺将减少甚至删除相关内容推荐,以打击虚假信息。
 
  就在近期,Facebook推出新功能,以加大虚假信息打击力度:在FB搜索疫苗(vaccine)、访问相关群组、在Instagram点击相关话题时,用户将会收到弹窗,提示可以跳转到世界卫生组织或美国疾控中心来浏览可靠信息。
 
  谷歌搜索结果优化与YouTube的漏洞补丁
 
  信息在网络中被编入索引的方式形成了“数据空洞”,当总是查找某一特定词汇的人群统一支持某一观点,搜索这一词汇的其他人就会看到认同该观点的信息。这一点在健康相关咨询中常常对用户造成误导。
 
  谷歌发言人表示,谷歌一直致力于提升健康咨询搜索结果的准确性。但当人们搜索“xxx战胜癌症”等特别具体的次条时,系统还是会返回各种各样的来源来帮助搜索者形成意见。
 
  对于搜索结果中出现的“治愈癌症”虚假广告,谷歌表示对与违反其政策的以及被投诉标记的部分将被删除。
 
  YouTube也在试图填补漏洞。其负责人一份媒体声明中表示,“错误信息是一项艰巨的挑战,特别是关于医学的错误信息……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包括在网站中呈现更权威的内容”。
 
  今年五月,《华盛顿邮报》记者再次搜索了“治愈癌症”,YouTube的搜索结果已经产生不同。关于小苏打的传说和Coldwell的采访视频依然没有下架,但排名靠前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主流的癌症研究中心。
 
  此外,YouTube还针对不同类型的关键词优化搜索结果:当它的算法认为这个搜索请求与新闻或者聚合型信息相关(如癌症)时,搜索就会尝试呈现更多权威来源的结果。YouTube称,他们正在和健康专家们合作,针对具体问题来优化结果。
 
  长久以来,搜索引擎与社交媒体都专注于打造信息的管道。算法引领着搜索者进入虚假健康指南与阴谋思想的深渊,人们自以为获取了健康的真谛,再次传播,处于弱势的求助者往往沦为信徒。
 
  个人、机构与媒体
 
  加持健康传播的漫漫长路
 
  即使YouTube给“治疗癌症”等类似词条的搜索结果打了漏洞补丁,关于健康和医疗的谣言仍然有滋生的土壤。那些癌症谣言的“易感人群”并不是只会在YouTube上搜索关键词而已。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总会让他们认识相似的人。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他们仍然会热衷于讨论各种民间偏方,一起吐槽医生和制药公司。
 
  健康信息的漏洞需要技术来填补,但技术只能是一部分。
 
  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一分子。误导患者的,不仅仅是算法,还有人类自己。
 
  科技巨头之外,机构、专业人士与媒体同样需要在健康传播和谣言治理方面出一份力。
 
  个人与机构:扩大权威的声音
 
  自2003年以来,伦敦大学学院药理学教授David Colquhoun就坚持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健康谣言以及“江湖医术”的案例。
 
  一个科学家与“科学支持者”组成的群体,也发起了一场反对不靠谱健康报道网站naturalnews.com的运动。该网站的Facebook页面拥有近200万个赞。科学工作者们用自己的权威,呼吁大家停止分享该网站的文章。而维基百科词条则干脆直接将Naturalnews描述为“阴谋论和假新闻网站”。
 
  此外,慈善机构Sense About Science创建了一个名为“试一试你又不会有什么损失”的患者指南,旨在帮助患者识别有关健康与科学的谣言。患者可以通过这一指南提问,包括某一说法的证据是什么,相关研究表明了什么,其他科学家怎么看。机构负责人表示,“我们没有简单的办法得知该相信什么,但我们可以先问一些问题,通过提问,或许可以朝着改变虚假健康新闻泛滥的文化迈出一步。”
 
  媒体:增加专业报道的曝光率
 
  就算是主流新闻来源,也可能会夸大甚至扭曲健康信息。
 
  几乎每一天,我们都能见到关于“医学突破”和“奇效药物”的新闻报道。通常,这些报道提供更有效的药物出现的希望,但报道的真实性鲜少被考证。
 
  在今年的世界新闻媒体大会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高级编辑提出了几点改进健康新闻的实践建议,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与相关度:
 
  首先,新闻编辑室应该考虑引进资深医疗领域记者和科学家作为客座编辑,建立专家数据库,为记者提供培训,多举办新闻工作者与专家的圆桌会,增强报道的质量与准确性。
 
  其次,编辑室应该为健康新闻报道创建一个内部验证的流程,并且基于专业信息更大的优先权,而不是在报道完成后补充核实,甚至放任传播。
 
  最后,编辑室还应设立专门的医疗记者、编辑职位,将健康新闻报道主流化,而不仅仅是在专业垂直领域输出,确保健康新闻与政治、商业和体育一样得到充分报道。
 
  疾病离我们并不遥远,面临疾病,我们也可能远没有想象的坚强与理智。当社交媒体与搜索引擎越来越成为人们健康信息获取的通道,科技巨头的谣言治理还需加快步伐,个人、机构与媒体应该一起努力,避免悲剧一次次重演。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