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的国庆,在《东方红》的经典旋律中,随着人民大会堂帷幕徐徐拉开,舞台上出现了由舞蹈演员手执团扇拼出来的“葵花向阳”造型,这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举办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开场;
▲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上图)
2019年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第二篇章“艰苦奋斗”中节目《东方红》(下图)
55年后,同一个舞台,同样的服装、头饰、双扇,同一首旋律再次响起。这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第二篇章“艰苦奋斗”的开篇。
从《东方红》到《奋斗吧 中华儿女》,对经典的传承和发展,在第二篇章中展现得尤为集中。
作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奋斗吧 中华儿女》总导演杨笑阳坦言自己是从小看着《东方红》长大的,在他心目中,《东方红》就是艺术上的“珠穆朗玛峰”。而此次晚会,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主创们向民族经典的一次致敬。
负责第二篇章排演工作的执行导演是靳苗苗。
她的专长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其作品在“桃李杯”等大型舞蹈比赛中多次获奖。她还连续四年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编导工作等等。
虽然有丰富的执导大型晚会的经验,但刚接到这次任务的时候,靳苗苗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就是一个字:重”。
“因为这是给全国人民看的,从老一辈到今天的年轻观众,都会看。任何人都可能挑出这里面的问题。我相信我们都是凭良心在做,我们是充满激情地在做,但是怎么把这场晚会把握好,或者说是准确化,这对我们是特别有难度的,因为它的年代感太远了。”靳苗苗很忐忑。
台上,“艰苦奋斗”章节用《赞歌》《翻身农奴把歌唱》《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经典老歌,回顾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热火朝天的奋斗历程;
台下,则是靳苗苗带领新时代的一群年轻的文艺工作者,用无数不眠之夜,汗水泪水,共同追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新演绎民族经典的奋斗历程。
“这次排练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次艺术上的梳理和思想上的洗礼。”靳苗苗说。
▲《奋斗吧 中华儿女》幕后揭秘:一家两代人的《东方红》情缘
撰文 | 梁珊珊
再现“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
熬夜,开会,排练,合成,审查,修改……
两个月前,正是北京盛夏时节,靳苗苗每天的工作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面对由一千两百多名演员组成的庞大阵容,舞台上的多媒体视频、服装、道具、演员排演,事无巨细,无不需要她亲自把关。
“好像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有个同事走过来,‘苗苗老师跟你说个事’,我感觉就要疯了。”靳苗苗对《文化十分》的跟拍记者说。
晚会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形式,呈现出新中国七十载壮丽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第二篇章的时间跨度是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涉及内容有:抗美援朝,包括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勇堵敌人的机枪;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为了堵住井喷纵身跳入泥浆;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生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事迹;“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身许国,在飞机失事前用身体保护珍贵文件……
“通过人物情景化,歌舞化的形式,再现这一段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对于习惯于个人化表达的靳苗苗而言,要驾驭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有没有那么一刻想退出不干了?”在排练现场,记者看着焦灼的苗苗,忍不住问道。
“有,经常。”苗苗很坦诚。
“怕什么?”
“倒不是害怕辛苦,是怕没完成对,怕自己能力有限做不好,而且越往后你就越不知道会是什么情况了。”
根据总导演的要求,第二篇章相比其他篇章,对年代的还原性要更强。对那个时期人民群众呈现出的精神状态,以及更多生活细节方面的把握和呈现上,应力求真实。
但对半个多世纪前的时代环境和人民生活的陌生,无疑成为75年出生的靳苗苗,以及她带领的80、90后编导团队主要的压力来源。
虽然导演组个个都在舞蹈编排领域颇有建树,但是作品架构出来之后,大家却总感觉哪里不对。
靳苗苗召集起所有编导反复观看电影版《东方红》,虽然之前她已经看过不知多少遍了,但每每《南泥湾》的歌声一响起,苗苗还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舞太好看了,太经典了,不可复制。”靳苗苗一边看一边感叹。
“那个年代演员的笑都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们脸上的笑是很干净,很朴实的,没有那么多浓妆艳抹,结果反而呈现出一种非常积极健康的状态。”对《东方红》所有舞段仔细研究后,一位编导这样对记者说。“我们还发现演员们有一个共性,就是眼睛很亮。而且他们的面部表情,也都非常地直接,简单。”
▲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开篇
再反观眼下舞蹈的编排,编导们开始觉察到问题所在--
太炫了,反而有些失真。
靳苗苗带着团队重新打磨作品,去掉所有炫的舞蹈动作,努力找回当年最单纯质朴的感觉。
两代人信念的传承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是靳苗苗导演对“艰苦奋斗”篇章的时代风貌、时代精神的概括。
但这还只停留在概念上。
翻阅学习了一些关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史实的纪录片和史料后,靳苗苗决定向父亲讨教。
靳苗苗的父亲靳大力,今年75岁,55年前他曾是中国煤矿文工团的一名舞蹈演员,经选拔成为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舞蹈演员之一。在苗苗小时候,父亲就把《东方红》作为她艺术上的启蒙。
在父亲家,老爷子兴冲冲翻出一本尘封的相册,一张张老照片,勾起了他对那段热血沸腾的创排往事的追忆。
“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一辈子的荣幸,我永远也忘不了。在政治上的成长,艺术上的修养,以及方方面面的锻炼,这次演出都给我打下非常好的基础。”靳大力目光坚定地看着女儿。
他回忆,在《东方红》创排前,为了让演员们更加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艰苦岁月,周总理曾亲自在人民大会堂为演员们上党课;作为总导演,周总理还经常到现场指导排练,每一句台词、歌词,每一个动作,每一处场景的设计,他都要亲自过问。
从全国各大文艺院团和艺术院校选拔出来的演员,承受着压力,也肩负着荣誉和希望,即便再苦再累,也没有半句怨言。
“我记得当时我们扮演新四军、游击队的战士,在芦苇荡里跳来跳去。你想想人民大会堂那么大的舞台,演员背着枪,蹲着走,一蹲一起,一蹲一起,40米,能不腰酸腿疼吗?导演一喊停,我们集体瘫坐在地上,每次排练完腿都伸不直了,可谁说什么了呢?大家一个个都劲头十足。”靳大力回忆道。
▲1964年《东方红》演出剧照
为了保证舞蹈动作和队形的整齐划一,排练的时候甚至会用皮尺测量。
“那会儿演员们怎么就能一遍一遍,都保持着那么好的状态呢?”靳苗苗忍不住问。
“就在于我们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忘我,这也是我们从无数前辈身上汲取的力量。说到底,这是一种信念的传承,人民群众都相信,只要跟着共产党干下去,生活就能改变。这也是后来大家总结的东方红精神,演员就是以东方红的精神演好《东方红》。”靳大力情绪有些激动。
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相对艰苦,更不具备今天的多媒体技术,但每一位参与者的全身心投入,成就了一部难以逾越的经典。
55年间,父女两代人从新中国历史第一部音乐舞蹈史诗跨越到第四部舞台史诗创作,靳老为女儿骄傲,也希望女儿能排出《东方红》应该有的精神气质!
他拿出一枚刻着“为人民服务”的胸章,这是纪念周总理诞辰110周年晚会上,周总理的亲属赠予他的。
“我认为这是传家宝,我传给你,你要把这个留下。”
“这个挺珍贵。”靳苗苗小心接过来,别在胸前。
因为观看过女儿在现场的排演,靳大力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个七十周年的晚会,我个人认为是新时代的《东方红》,不用搞多么复杂的动作。就像《东方红》,可贵之处就是实在,真实。细节和情感,才是真正引起观众共鸣的地方。”
父亲的讲述,让靳苗苗对那段岁月的感触一点点加深。回到排练场,她迫切希望把父辈那一代人在舞台上的信念和激情,尽快传达给每一位编导和演员。
90、00后演员的难题
“你这是接水呢,还是接樱桃?”
“擦汗那女孩你别动,其他人看一下,这是劳动妇女吗?劳动妇女会扭着屁股擦汗吗?”
“手形没有兰花指,劳动妇女还会用兰花指吗?”
“眼睛往前看,身体下去,下去,下去……”
眼看排练时间所剩无几,可排练进度却越来越慢,靳苗苗有些焦虑:“我们也不愿意骂他们,就是着急,就觉得为什么燃不到他们呢?”
一天接一天的开会讨论,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地现场指导,可短时间内似乎都无法解决问题。
参与第二篇章的演员以90后居多,还有不少00后,甚至10后小学生。摆在靳苗苗面前的是两代人,甚至是三代人的代沟。
在排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的舞蹈时,年轻演员们要再现劳动妇女劳作的场景,传达歌词“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中所承载的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可一遍遍排练,大部分演员都找不到感觉。
一位编导这样对记者说:“我们都很年轻,这样的年纪里,我们没挑过担子,没挑过水,也没有去地里采过蔬菜,对于劳作的理解很少。”
导演组一筹莫展。
思前想后,靳苗苗决定带领团队走出排练厅,走出会议室,去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集体补课。
“‘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化方面取得的成绩,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从1953年到1956年底,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讲解员的讲解让靳苗苗一行很振奋。
在肩扛手提的钻井机照片面前,在抗美援朝上甘岭阵地遗留的弹片前,在铁人王进喜的影像和图片中,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喜报里,他们一点点追寻着那个年代的痕迹,并默默记下一位位建设者的表情。
“新中国刚成立时那真的叫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一切从零开始。但中国人的那种意气风发,靠自己的精神真的特别让人感动。虽然他们吃得也不是有多饱,但乐观,单纯,质朴,对生活充满热情,艰苦奋斗去争取。之前这些可能也在你脑子里边,可以设想出来,但不会有很深的体验,来到这里,人物就有温度了。”观展时靳苗苗感触良多。
一位编导也坦言收获颇丰:“怎么来歌颂社会主义好,王进喜是在一个什么样状态下毅然决然跳进那个井里面,当时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国家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奇迹……包括这个展览上面展出的照片,尤其是人们脸上的那种笑容,也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力量。”
参观结束,回到排练场上,靳苗苗再次对演员们说:“我们这一章,大家不能太想着自己的舞蹈到底美不美,帅不帅,好不好看,在这个舞台上找到信念感是最重要的。”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还没完全准备好,进入北京工业大学模拟舞台的合练阶段就来了。在这之后,所有人都将迎来人民大会堂的合排。
其他篇章进入北工大后,已经开始合练、走台,而靳苗苗还在一点点抠舞蹈动作。
靳苗苗的压力越来越大。
平时总是笑呵呵的她,进入北工大,几乎每天都是眉头紧锁、一脸严肃。她亲自上阵,一遍遍为演员示范动作。
距离北工大的排练时间已经过半,苗苗甚至取消了吃午饭的时间,趁排练间隙站在排练厅外面的台阶上扒几口盒饭;累了,就坐在台下稍微眯一会儿。
高强度的排练也让一些演员吃不消了,晕倒,生病,甚至不得已退出排练。
从夏季的炙热到秋意渐浓,经过密集紧张的高强度训练,演员们在慢慢揣摩历史人物、消化时代情绪后,那个特定年代的人身上和骨子里特有的情感开始被唤醒。
一天下午,在偌大的排练场,一位男演员的表演吸引了苗苗的目光--同样的舞蹈动作,就像被赋予了东方红的光彩和神韵,在他的脸上绽放出了发自心底的璀璨笑容,肢体充满昂扬向上的力量!这一刻,让靳苗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不就是她一直苦苦追寻的状态吗?
一个时代的情感,就这样在演员的脸上、心上,逐渐被唤起。
后面的排练,演员的状态越来越好,进度也越来越快。
“演员们每次跳完,都感觉很过瘾,很爽。”靳苗苗说。
审查之前,靳苗苗还把父亲叫来现场观看。
此前,靳大力还有些担忧:“中国人民解放后那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到底能不能被这些孩子们表现出来,我是打着问号的。”
没想到联排很顺利,父亲看完后甚至激动地告诉苗苗,他在台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气氛真的是对的,当今社会就缺点儿这种精气神,很棒”。
这无疑是对她最大的褒奖。她终于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新时代的青年演员们演绎出了当年的精神头。
看着这一张张青春的脸庞,靳苗苗突然意识到,其实,无论在哪个年代,每一个年轻生命的血液里都流淌着一种叫“奋斗”的精神基因。
“大家好像真的找到了当初那种意气风发投入建设的精神,这是这次排练带给我们最大的财富。”靳苗苗感慨道。
用东方红精神演好《东方红》,靳苗苗做到了,年轻的演员们做到了。
一部艺术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宝藏。正如《奋斗吧中华儿女》总导演杨笑阳所言:
“正是《东方红》这样经典的艺术作品教导了我们,哺育了我们。它给予我们那样的滋养,再加上当今年轻人表达的节奏、结构,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新时代的音乐舞蹈史诗。向传统学习,向前辈学习,这是我们永远用不尽的财富。感谢《东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