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不管用,新闻APP不实用,用户不活跃,客户不买单。怎么办?金华晚报紧紧抓住核心用户群体,构建“官方主平台+’一老’+’一少’”三大平台组成的新传播格局,实现精准服务。
截至2019年9月,金华晚报各平台用户规模超过300万,其中金华晚报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抖音和金华小记者教育平台用户量、影响力均在同城媒体中居首,新推出的“金华邻通”社区平台是金华首个主打社区服务和邻里社交的新媒体平台,正在快速成长。
1
面对现实:纸媒不管用,新闻APP不实用,用户不活跃,客户不买单
当前,地方媒体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纸媒不管用了,纸媒的用户(读者)正在快速流失,转移到移动端。广告客户也同步往移动端转移,现实中甚至出现了“做报纸广告不入流”的声音。
基于此,许多地市媒体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自办新闻资讯类APP,作为媒体融合转型的主阵地、主战场。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不少地方性新闻资讯类APP技术力量不足、用户体验不佳、优质内容缺乏、交互服务偏少、运营模式落后、同质化竞争严重,用户普遍感到不实用。
近两年,不少媒体已经开始反思自办APP的做法,有的还放弃了APP的继续投入和迭代。
纸媒不管用,新闻APP不实用,用户严重流失,仅存的用户又不活跃,传播力、影响力下滑,让地市晚报人充满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必须在危中寻机,找到突围之路。
2
超越现实:构建“管用又实用”的新平台,重新找回用户
目前,地方媒体的当务之急,是要构建“管用又实用”的新平台,重新找回用户,让用户留下来、活跃起来。只要有相当规模的活跃用户,媒体融合就有转机、有希望。金华晚报近年来不断摸索、尝试,初步明晰了一条较为符合自身实际的融合转型路径--做大做强主平台,做精做细垂直平台。
目前,金华晚报基本构建了由“官方主平台+一老(“金华邻通”社区平台)+一少(金华小记者教育平台)”三大平台组成的新传播格局。
做大做强官方主平台,维护媒体影响力、公信力,擦亮媒体品牌
金华晚报官方主平台主要由“两微一端一抖”组成,除了注重本地传播,更加注重内容全网分发能力建设,同时入驻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现场云、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抖音等国内主要新闻客户端和商业资讯聚合平台,尽可能多地抢占公域流量,扩大金华晚报的品牌影响力。
在主平台的强势加持下,金华晚报爆款新闻长年不断。去年以来,“西瓜男孩”卖瓜攒学费、小柏爸爸推着脑瘫儿跑遍全国马拉松、金华交警教科书式执法、义乌交警对外籍人员文明执法等图文、短视频内容,经全网分发后,网络点击量均超过千万次,部分内容点击量上亿,形成现象级传播。
做精做细垂直平台,紧抓核心用户,推出一老一少两大平台
金华晚报重新审视了办报20多年积累的优势和强项,思考了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我们在区域内的定位是什么,核心用户群在哪里,该如何找回核心用户并服务好他们?
在不断摸索和思考中,答案逐渐明晰:我们主打的是民生牌,核心用户群是一老一少,与之相对应的报纸板块有“快乐中老年”和“金华小记者”。在社区中老年群体中,金华晚报积累了一大批忠实读者用户;在少年儿童中,金华晚报有近3万名小记者用户,而且数据每年都在更新。在做好主平台运营的前提下,金华晚报将新媒体平台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一老一少两个用户群上,主要做好这两个群体的服务工作。
2018年1月,金华小记者教育平台上线运营,主打教育资讯、作品展示、社会实践、研学旅行、营地教育、讲座培训、招生推广、品牌推广等。平台摒弃开发迭代成本高、推广难度大的APP模式,采用“微信服务号+H5微网站+小程序”的轻量化形式,同步开发建设了图文推送、模板消息推送、短信自动推送等多种精准推送手段,并对所有用户进行了初步的分级和画像,基本实现了地方媒体孜孜追求的精准触达。
金华小记者教育平台对金华晚报旗下小记者队伍进行平台化管理,快速实现了用户聚集;同时,通过云服务的模式,吸纳其他社会小记者机构进驻平台,进一步壮大用户规模。
截至9月,金华小记者教育平台集聚了将近10万用户,绝大部分为本地中小学生家长,覆盖金华市本级90%以上的中小学校以及部分县市学校,成为金华地区最大的教育实践云平台。
2019年,主要面向基层社区和中老年用户的“金华邻通”社区平台上线运营。平台同样采用轻量化模式推出,即“微信订阅号+H5微网站+小程序+客服微信号”,主打社区资讯、邻里社交和生活服务,在与同城媒体、自媒体的竞争中形成显著优势。这也是同城媒体中首个以建设壮大私域流量池为主要目标的新媒体平台。
“金华邻通”打造开放性社区资讯聚合平台,向所有社区居委会开放,为广大社区工作者提供信息发布的渠道;同时基于小区社群、兴趣社群为广大居民提供社交、生活服务。目前推出的活动和服务有“百场好电影”公益行动、“邻通讲堂”公益行动、社区流动服务站等多个系列。
根据用户调查,中老年用户在微信群和朋友圈的活跃度普遍较高,“金华邻通”社区平台为此配套推出了一系列客服(个人)微信号“邻通帮帮号”,为市民提供投诉举报、咨询求助、买车买房、寻人寻物、二手转让等贴心服务,受到用户的欢迎和好评。
目前,“金华邻通”社区平台(含“邻通帮帮号”)用户稳步增长,且活跃度较主平台更高。预计到年底,用户规模将超过10万,力争成为金华本地最大的中老年和社区服务平台。
金华晚报在打造一老一少两大垂直平台过程中收获的体会是,地市晚报有着贴近民生、贴近百姓的显著优势,只要校准定位,找到核心用户,通过精细化的运营和服务,就有可能重新找回流失的用户,聚集到新平台上。目前,金华晚报旗下房产、家装等其他子平台,秉承的也是同一理念。
有了管用、实用的新平台,有了相当规模的活跃用户,就能超越残酷的现实,重获影响力及变现的机会。
3
照亮现实:洞察和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为用户和客户同步创造价值
因地域局限、热点不多,地市晚报及其新媒体平台靠生产内容、售卖版权以及承接网络广告来变现,可开拓的空间有限。
金华晚报是坚持做精做优新闻内容,满足用户对新闻资讯的需求,用优质的内容、广泛的传播擦亮品牌;用金字招牌和精细服务,挖掘和满足用户的其他多元需求,并从中为客户创造价值。简而言之,就是“新闻+服务+活动”。在这方面,金华小记者教育平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2018年1月30日上线至今,平台不仅拥有了10万用户规模,还策划开展了200多场线上线下活动,创造了500多万元的营业收入,成为金华晚报新的增长点。而这些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新闻资讯以外的服务和活动。
金华小记者教育平台策划推出的“淘学”系列深度研学主题宣传项目,通过组织小记者研学活动,为客户宣传推广研学产品,直接带动创收100多万元,同时带来图文视频点击量500多万次,实现用户、客户、报社多赢。平台推出的冬夏令营项目,每年营业收入也都在100万元以上。
此外,金华本地主流的民办学校、国际学校及不少优质培训机构都与金华小记者教育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平台为上述机构提供品牌形象推广和招生宣传等服务,既满足了用户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层次需求,又为客户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这项业务也为平台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当前,互联网已经进入存量时代,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留给地市晚报、都市报的机会或许就是深耕本地,精细化运营,做垂直平台,做用户细分,做精准服务,从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中拓展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
(作者童飚系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金华晚报总编辑,方跃镇系金华晚报新媒体工作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