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创造性正在全面重塑当代生产与生活方式,人类进入了全新的人际互动与劳作时代。创造者如何获得不断学习与精进自我的动力?创意如何流动并激发个体与群体的创造力?创造性行为如何基于在地性思考作为出发点?
10月26日,以“在地思考与创造尺度”为主题的第二期见地?创造者分享会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院举行。本次分享会由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意实验室主办,见地沙龙承办。
开篇演讲
文化创意:在地思考与创造尺度
肖怀德
当代文化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见地沙龙召集人
新劳作时代的来临与人的创造性的再发现
创意劳动作为一种全新的劳作方式,不需要借助过多的生产工具,也不再受时间、空间、场所的限制。创意这一要素逐渐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能力与生产资料,后工业时代提出的创意经济、创意城市、创意社会等概念,其发展核心均是基于对人类创造性的发现。
两大关键词:在地性与创造尺度
我认为创造者的学习与创造离不开“在地性”与“创造尺度”这两个关键词。
所谓“在地性”,有下面三个角度的理解:
第一个理解是文化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每一个个体内在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每个现代人都渴望去找到自身与传统的连接,使自己成为历史中人。每一个文化创造者需要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去进行思考和表达。
第二个理解是地方。华裔文化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说:“地方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符号标志,它还被人们视为一个有意象和感觉价值的中心,一个动人的、有感情附着的焦点,一个令人感觉充满意义的地方。”我们在进行文化创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尊重每个地方自身的文化特性、文化脉络、文化味道。
第三个理解是个体在场。个体在场是指我们作为文化创造工作者,需要在中国这一特殊的背景下、基于我们生活的特殊时代进行创意劳作。在巨大的变化中,在困境和挣扎中感同身受,让自己的生命真正在场,我们才能创造出代表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创产品。
关于“创意尺度”的理解,我刚才的论述其实已经有所涉及,但几个关键的节点与思考逻辑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是要敬畏创造。其实很多时候真正的创造是极其少的,大量的所谓创造者的创造需要基于前人成果基础,他们从事的是谨小慎微的向前推进的工作。我们需要敬畏创造。
第二点是要遵从个体法度。个体如何让自己保持一个创造性的可能状态,而不是被社会的漩涡所裹挟的工具性形态,需要个体的取舍,需要个体对自身创造性行为的把控。
第三点是创造有限。其实很多时候个体的创造性来自于某些闲暇的时光,来自于我们把自己真正放空以后的一种轻盈的状态,让自己真正意义上处于一个更轻灵的生活方式当中,你才可能有创造。创造不是一种可以计算的过程。
第四点是反思创造本身。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样的创造是真正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益的,什么样的创造是真正意义上对我们认知拓展、文明进步有益的。事实上,今天人们已经在反思工业文明的创造对人和自然的异化、人和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异化,以及对个体欲望的激发,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伸张。
见地沙龙活动现场
7位文创者观点集锦
彭文晖
传习家具创始人
#形意的背后——传习家具实践七年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王阳明《传习录》中的经典论述,也是“传习家具品牌”最初时候设定的法则。我们相信与设计同样重要的是家具制造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经验,它是对结构、材料、工艺及成本的探索和积累。这样的经验不仅帮助设计拓宽认知的边界,同时还支持任何形意设计的表达。
中国家具的发展不能离开传承和创新,在研究过去的同时必须面对当下,当下也会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这是中国家具文化发展的规律,也是世界家具文化发展的规律。我们把现代设计中的理性、功能、美学融通到传统家具的形意和结构文化中去,创作出适合当代美学功能的家居产品,并定义具有这样设计特质的产品为当代人文功能家具。
我曾经和日本的设计师黑川雅之先生有过几段合作交流,他谈到记忆是过去、梦想是未来。如果用他的话来形容,传习就是想在记忆与梦想、过去与未来之间搭设一座当下的桥。
点评(张俊杰 一合相文脉实验室创始人):
传统与当代是个相对概念,设计其实是当代场景下的文化提纯。彭老师用一套很扎实的底层逻辑进行设计实践,传习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维,渗透了用户思维与东方哲学视角,在汲取西方设计思想和当代设计思维的基础上,创造出非常简洁但经典的当代家具作品。他对于传统与创新的尺度边界的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值得思考。
戴上
四川美术学院智能媒体实验室负责人
#公共艺术重塑中国城市
2017年伦敦蛇形画廊展览装饰由来自非洲的建筑师弗朗西斯·凯雷操刀,他以家乡布基纳法索村落中最为常见的元素——树为原型为蛇形画廊设计了一个类似木质飞碟降落蓝色草坪的建筑结构,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作为一个简单的开放式庇荫所,创造出自由和社区的感觉。
公共艺术伴随人类文明而产生,从人类有公共群落开始,到人类有能力去创造人造物之后,持续性发挥着作用。公共艺术不局限于某一形式,而是围绕着时代文化的内核,随着人类发展被赋予不同表现方式。从公共艺术角度去解读凯雷的故事,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过去公共村落中的树、还是现代城市中的建筑,都承担着类似的职能,它们代表着各自时代背景下人类群体共同的精神认知,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链接纽带,成为一种符号与象征。
当我们试图以公共艺术去重塑中国城市时,首先必须理解我们公众自身对城市文化的认知,挖掘出属于中国人的城市记忆与共同认知。公共艺术对城市的重塑应当关注这种文化与传统的差异,正视城市的同质化问题。
点评(李溪 美科科技设计合伙人)
听完戴老师的分享,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下现实中,科技元素或者社会文化发展的元素,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有哪些影响?或者说,对于当代中国的公共艺术领域最佳的状态应当是如何的?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朱小海
及第品牌咨询创始人
#品牌设计为何
一个优秀的品牌设计应当实现功能与美感、市场与理想、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平衡,帮助企业处理其在市场中扮演的各个不同角色的冲突,为其发现自身价值提供适度引领。我们非常强调“品牌的度”这一概念,是对品牌整体的思考。
品牌设计的介入应当结合具体的项目来判断,不是所有的品牌都需要通过设计成功。比如具有资源型垄断性、B2B、官方型、产品差异大等特征的产品项目并没有很强烈的品牌表达需求,比如加油站不需要品牌,因为加油的选择是通过方便性决定的;而相对开发型、B2C、市场化同质化高的产品则需要品牌设计的介入,比如你对香水的选择,会有自己的品牌选择。
我们认为一件成功的作品,是一半一半的关系。设计师只是做了一半,另外一半是客户的功劳,没有好的客户是不可能有好的成果。好的设计作品要懂得留白,设计师只做一部分,剩下的部分交给参与者来完成。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下,品牌设计为何?我们需要思考设计与它者的关系。
设计与商业 — 设计是商业的工具?激发购买欲望?还是更具品质与生命力的商业发展;设计与生活 — 能否通过设计创作造持续可循环的自然生活;设计与社会 — 能否通过设计向大众传播一种启迪理念?我们认为未来的品牌需要提供一些很难寻觅的东西。提醒我们什么东西已经过剩,然后再给我们启发与意义。
点评(蒋鹏 软慕科技创始人)
品牌的理念是很重要的,某种程度上有人文的,也有艺术和科学的融合。怎样将对度的把握和商业设计联合起来,不仅是专业性的体现,也是理念的体现。
崔文嵚
战马时代COO
#聆听过去,发现未来
理想主义应当是理智的,理想也应当遵循合适的方式方法去实现。
行政、商业与艺术这三种元素是我寻得的从事行业的途径方法。我认为这些元素不可或缺,三者的配比决定了行业的不同目标和内容定位。而战马时代,应当通过前述因素的不同配比来寻得自身的发展定位,应当以三者的融合和平衡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
在前述因素的考虑下,我最终选择以文化的修复与重生为切入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也遭遇过巨大的断裂,之所以依然绵延不绝并焕发生机有赖其内部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传统文化与文脉的传承是急需探讨的重要话题。
我们发现,“世界音乐”能够联结贯通古(传统)、今(创新/未来)、中(民族)、外(世界)这四个象限,恰好符合我们的美学追求。
作为中国第一家世界音乐经纪品牌,战马时代以民族传统音乐为原点,大胆进行跨文化、跨流派、跨行业的融合,秉承“聆听过去、发现未来”的宗旨。这种世界音乐的商业模式,与我对战马时代的使命与时代意义的理解是相关的。
点评(张雪峰 山海亮机构创世合伙人)
我关注几个问题,一是世界音乐的定义问题,二是世界音乐与未来科技结合能形成哪些全新的艺术品类、形成何种新的体验方式,三是希望探讨在没有边界的时代下音乐的时间问题。
马忆原
汉仪字库COO
#文字的无尽空间
字体设计对大家来说可能已经比较熟悉,中文的字符产品种类繁多品种丰富,我想分享的是,如何在立足文字设计的基础上,挖掘字符背后的文化空间,探索文字应用的更多可能性,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文字存在很大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够为人们带去更多维的汉字文化和新鲜的体验。通过对甲骨文的现代性编译,我们让传统的文字焕发出潮流、时尚与生机;通过敦煌写经字库产品的设计,我们将东方文化传递给世界;通过阿尔兹海默病字体的创新,我们让世界将更多目光投向记忆缺失与虚化的社会群体;而通过松阳字体的开发,我们试图揭示一个城市的气质面貌。
文字是这个世界上很细小的一点,但如果能够找到一个真正理解它的主题,能够找到适合它的表现方式,文字将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曾有幸窥见文字之美,我们也相信文字背后仍有无尽空间等待更多人去探寻。
点评(严永亮 仓耳字库创始人)
谈到字体的跨界与延展的无尽可能性,我认为汉字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书写字体,二是雕刻和铅字,三是数字化时代下的字体。信息化时代,字库公司如何回应现代的需求,做出对未来更有价值的事情。
贾佳
可美汝谣创始人
#古器新生:汝瓷的当代实验
瓷器诞生于中国,并且经历过无比辉煌灿烂的时代,但随着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中国制瓷业其实在世界上并不发达,曾经令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手工制瓷技术也成为逐渐没落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创立可美汝谣的初心,就是希望让来自家乡的汝瓷,以品牌打造、设计再造等多种方式,回归当代生活,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瓷、重新认识汝瓷。
我们相信汝瓷不仅是一件手工艺品,不仅承载着高超的制瓷技术,更蕴含着一种生活态度。宋代曾是中国瓷器的巅峰,在宋代五大名窑之中,汝窑为魁,汝瓷可被视为宋代雅致诗意的象征。可美汝谣的目标,就是将温润、典雅的东方意趣,将诗意、从容的生活态度,以器物的形式承载下去,使非遗的旧灵魂融入当代新生活,让中国瓷器重获新生、再度迈向世界。
我们希望拓展中国传统工艺的更多可能性,用当代语言诠释传统文化,让汝瓷面向未来。
点评(薛梓琪 有宠科技联合创始人)
一方面我感受到了汝瓷背后的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我也有困惑,汝瓷于我而言更多是博物馆与历史文献中的存在,如何理解如此作为消费品在当今社会的定位,汝瓷应当以何种形式在生活中“活”过来。
吴峥
创意体教育科技创始人
#文化产业动员机制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多是以资本与消费的中间人姿态存在。资本主义与消费主义原本是硬币的两面,二者各有利弊缺失,但现实中消费主义总被选择性忽略,而资本主义则被过分强调。事实上,消费主义没必要被过分排斥,所谓的过度消费的部分极有可能是非物质性消费。
文化产业的最大特征或意义就在于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消费不限于物质,因而其可以满足更为复杂的涉及意义的需求,如信用、审美、兴趣、协作、关系、眼界等内容。从消费角度入手可以发现,让消费者获得阶级提升的错觉,甚至强迫人们去消费意义,是一个可行的获利方式。
人类经历了从符号文明、情景文明到意义文明的转变,动员模式在文化产业中的运用,就是不断细分情景,不断引导大家消费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产业去创造意义。意义的消费在文化产业中的体现是不弱于物质消费的。
点评(谭波尔 大美晟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抛开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我更关心主题中提到的个人主义在当下语境中指的是什么人群,到底怎么定义个人主义,历史上或今天有没有什么场景或消费形态是接近所说的这个概念的。
特邀观察员:向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前三个项目可以概括为有品质的文创,关注生活品质、追求品牌品质,后面几个项目,我希望用有温度的文创来形容,我们能体会到项目背后温情的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设计者,在打造设计物的过程中,彭文晖也在追求并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这种以家具为载体的叙事与表达方式是很吸引人的,彭老师在践行其对现代设计师的时代使命的理解。
戴上老师的分享渗透着公共知识分子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公共艺术作品的背后其实包含着政府争取大众价值认同的努力,或是少数群体借此表达着其与主流群体的价值冲突与紧张关系。艺术与政治、宗教、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公共艺术的价值,就是将基于表达自由而生成的权利空间变成一种新的公共空间。
朱小海关于品牌设计的分享,我的思考是,在商业设计领域,商业设计一开始就会受到商业的很大的指导,品牌设计作为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必然需要经历价值冲突和平衡的过程。创造者用自己的创造思维和价值实现品牌与时代的连结、与人类的连结。
文嵚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将民族音乐的内容与世界音乐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让民族音乐得以在世界传播流行。文嵚所做的工作是让大家重新去思考中国音乐、本土文化在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应当扮演何种角色,而他自己的回应是以世界音乐的形式融入世界。
汉仪字库在进行字体设计过程中,不仅关注到作为符号文明象征的文字体系的外在表达,还不断去思考文字背后的社会关切、人文关怀,将汉字与时代连接在一起,将汉字的文化自信发展到了极致,让人倍感温暖,也十分期待。
可美汝谣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从设想成为现实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至于背后的人文深度,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探讨与挖掘。
感谢吴峥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值得深思的理论课程。他从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冲突出发,探讨了社会动员机制在文化产业中的运用。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强调自上而下的领导,但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确实带来个人的赋权。文化产业应当把握住这一机遇,让社会看到文创的力量和创造者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