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的破圈传播:全民传播的敲门砖

admin2025年07月23日 00:06:47
阅读:
标签: 体育 情感 粉丝
分享:

网友们在以体育为核心话题的网络平台——虎扑上,对此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一条调侃玩梗的评论引起了众多关注。




  
(虎扑的调侃玩梗评论)
 
  9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会官方发布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的设计形象。网友们在以体育为核心话题的网络平台——虎扑上,对此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一条调侃玩梗的评论引起了众多关注。
 
  在视觉上,持续火热的表情包“熊猫头”与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熊猫形象融为一体;在文字结构上,与“冰墩墩”相似的“铁憨憨”本就是近期的网络流行词汇。这条调侃的评论通过多角度玩梗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起源于陕西方言的“憨憨”一词,从一开始在直播平台上被网友传播,到如今被网民广泛用于调侃,俨然成为一个典型的话语“梗”。
 
  梗,在综艺中多指笑点,如今梗的意义不断被扩展,反复出现的情节、话语都可以被称之为梗。本文讨论的“梗”,特指在网络社交中频繁出现并被赋予特定意义的固定词组,其往往与网络热词高度重合。网络用“梗”有时是某一网络社群的内部交流用语,该用语突破本属群体在全网传播即是破圈。下文将分析原本存在于单个网络社群话语表达系统里的梗实现破圈传播的现象、途径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网络社群独特用语成梗传播
 
  传统社会中,群体普遍因地缘而构建,但在信息社会,网络则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如里德定律称:“随着联网人数的增长,旨在创建群体的网络的价值呈指数增加。”在类参与更加细分的新媒体时代,由趣缘聚集起来的各个网络群体内部也形成了独特话语,即内部沟通符号。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群体内部的语言时常会出现以“梗”的形式突破该群体向外传播的现象。
 
  例如,在今年暑期香港出现暴乱的大背景下,国内外社交平台上出现了“饭圈女孩出征”行动,不少饭圈女孩利用所谓的“饭圈语言”为“阿中哥哥”声援。随后,为了表达对祖国统一的支持,同时也为了声援饭圈女孩的行动,本不属于饭圈群体的其他网友开始运用如“阿中哥哥”此类的饭圈热词,以玩梗的方式发表支持言论。
(网友以玩梗的方式发表支持言论)
 
  主流媒体的参加也成为此类饭圈“梗”传播的关键节点。
(图源: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目前,原本被饭圈女孩用来称呼喜爱的偶像的“xx哥哥”一梗已为大众所熟悉。在建国70周年之际,人们用“阿中哥哥”这一称呼表达爱国之情成为常态。
 
  某些梗在其诞生初期只是某个群体内的日常表达,当其反复出现在圈外人的使用之中时才被视为“梗”。属于各群体的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它助推着该群体的独特文化向外传播扩散。
 
  2、梗的破圈传播——模仿、衍生与意义延伸
 
  一个梗的广泛传播有其符号基础。如果一个“梗”的原生意义适用范围广泛,表征功能强大,其实现破圈传播就更有优势。
 
  以“憨憨”为例,“憨”本身在汉字体系中有确切意义,与方言“憨憨”又是同音,意义多有相似,形容人“傻”、“楞”、“过于老实”,这样的字意在大多数情境里适用。由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模因论阐述了作为基本文化元素的模因被人模仿复制而后实现传承的文化传播现象。在牛津词典中,模因(Meme)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通过模仿等非遗传方式传递的行为;其二是指快速在网路用户中传播的一张图片、一段文本、一段视频等。更能被人接受的强势模因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拥有能被人普遍接受的语意的“憨憨”一词就属于强势模因,所以虽然它属于方言演变的梗,却很容易实现“破圈”,成为网络热词。
 
  引导网络热点的KOL往往是梗传播的首要中介,而当“梗”到达话语权更弱的普通网民时,其趣味性又为病毒式传播提供了土壤。在传播至一定规模后,从众心理开始出现,网民不断“模仿”使“梗”在网络沟通中难以回避,模因被大规模复制和传播。
 
  2017年的网络热词“皮皮虾我们走”本是游戏YGOcore里的玩家梗,但因为此话语具有易被理解的字面语意与幽默特性,很快成为热点短语。
 
  模因在被复制的过程中会发生改变,梗也容易在传播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皮皮虾我们走”一词本无实际意义,在传播过程中被人用来表达无奈、嫌弃等情感,在意义延伸的同时,使用情境空间也得以拓展。当不愿与人继续交流或是表达对事情无语的看法时,都可以使用该词组。“皮皮虾我们走”就完成了其“破圈”的任务,实现了大范围传播。
 
  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虽然并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粉丝,但其使用者与传统粉丝群体一样共同参与了衍生物的生产。
 
  梗的内容衍生物分散,最为主要的就是表情包,如“皮皮虾”系列。同时小部分的梗还拥有衍生歌曲。
 
  3、共同情感带来的更多理解
 
  一个网络社群有着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特殊话语,福柯形容话语是“组织社会存在和社会再生产的一套复杂的符号和实践体系”,将话语运用引申到了文化深层的实质,某种语言的使用者和辐射人群背后往往有着某种统一的文化本性。因此,诞生于某社群文化的梗很容易变成一个群体的标签。
 
  在网络群体中,粉丝群体一向被打上“狂热”的标签。在“粉圈文化”的梗向外输出时,其他群体的人对其话语的运用也沿用着外界对其群体的定义,如狂热、无条件维护、吹彩虹屁等特点。
 
  饭圈用语是社群文化的产物,“圈”外的人的玩梗并非意味着所有玩梗的人都具有了此文化倾向,而是“圈”外的人与该群体的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共性。
 
  粉丝文化中饭圈女孩对喜爱明星的狂热的特征并不是大众所具有的,但“爱国”一类普遍的共同情感能激起各个群体的热忱,“饭圈出征”这一契机也就助推了饭圈用语在圈外的使用。而饭圈用语并不能为圈外的人完全消化,运用一些简单词组就成了更好的选择,也就促进了“梗”的传播。粉丝对偶像,人民对国家,两种情感的相似之处使得粉丝文化一部分被理解,这便促进各群体之间的相互交融。
 
  诚然,每个群体的话语表达规则是不可能完全被所有社群的网民理解,梗作为网络时代各群体独特话语的突击队,率先闯进了其他群体的视域。某些“闯入”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网民虽然不能对梗的原生群体的文化有完整的认识,但是在用梗的过程中出于情感共鸣,对该群体也会产生更多的理解。互联网媒介环境给每个群体提供的空间并不是完全密闭的,梗可以作为开拓不同网络群体沟通道路的先锋。
 
  多数网民玩梗是用其进行调侃,通常并不会深究其来源。小众网络群体文化能够真正借梗得到传播,进而被更广泛群体理解的现象并不多,由用梗带来的积极效应并不是必然产生。网络群体之间会存在交叉领域,而网络中的个体也是跨群体的,梗是一块敲门砖,从接触开始,寻求情感上的共通和理解,才能走到认同一步。
 
 
  参考文献:
 
  [1]张季蕾。浅析新兴流行词语“梗”[J] .人  间,2016,214(19):207-207,208.
 
  [2]克莱·舍基(著),胡泳,沈满琳(译)。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关村大街31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页。
 
  [3]凌云。模因视域下网络流行语及其文化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19第8期,234-239页
 
  [4]姜飞。传播与文化 [M].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148-149页,
 
 
  作者/穆柔烨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菌小宝:从肠道微生态到自然生态,共筑生命平衡的健康未来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