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式发行令人心酸!新闻纸尊严何在!

admin2025年08月01日 06:43:49
阅读:
标签: 报社 卖报
分享:

下任务、下任务、下任务,层层加码,处处求情……报业市场改革释放出的活力正在重新被僵化的层级体系所吞噬。

  1
 
  “九天,4份大报(日报)和40份晚报,完不成扣年终所有绩效。”
 
  这句话来源于一位大连日报社员工,昨天晚上在微信里传播时,很多人一度以为是个假消息。但很快,又有新的声音加入:
 
  “大报4份,晚报40份,完不成扣绩效。”
 
  “紧急求助,我是本人,我不是骗子。”
 
  “卖不卖得出去是实力问题,卖不卖是态度问题。”
 
  ……
 
  网络上,大连日报社搞发行摊派的消息铺天盖地,没完成任务要扣绩效奖金,大家的用词惨淡极了。无论是搞经营的还是做新闻的,一夜之间都化身为卖报的小行家。
 
  2
 
  今年的大连新闻业比往年热闹了许多。8月31日,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揭牌,这艘传媒巨舰由大连报业集团、大连广播电视台等11家单位融合而成,负责全市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
 
  宏图大业的路上总是伴随着小插曲。9月29日,创刊3年的地铁时报休刊,大连报业市场剩下大连日报、大连晚报、新商报以及辽宁日报报业集团在大连地区发行的半岛晨报。
 
  现在看来,对于这样一座城市而言,4份报纸还是有些臃肿了,发行的困局依然存在。
 
  不过客观地讲,摊派订报任务,乃至扣员工绩效,在今天已经算不上丑闻了,国内这么操作的报社不是一家两家。
 
  站在集团层面,报社在发行上自力更生,是生命力顽强的表现。百度百科显示,大连日报的日均发行量20万份,大连晚报的日均发行量30余万份。有些人可能会想,现在报纸打开率这么低,还有必要发那么多报纸吗?
 
  当然有必要。因为这种销售行为内含一条逻辑:有没有人看并不重要,有没有人买才是关键。看报和订报,在某些语境里是两码事。这就好比,我们在购买一些商品时,看中的并不一定是它们的使用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理想环境下报社不设上限的发行简直是天经地义。没人看姑且能算被读者抛弃,没人订则是真的被时代给淘汰了。
 
  3
 
  事实上,每年的发行季都不太平静,近些年,报社全员出动搞发行的安排一点也不稀奇。一个月前,大连晚报在微博发布了一条关于“合力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的动态。
 
  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大连新闻传媒集团下属的25个发行站继续在辖区内进行大征订的“地推”活动。大连日报各部门主任,广播电视各个频率频道的总监,大连晚报的总编辑、各部门主任及编辑记者等,来到征订活动现场,与读者沟通交流。
 
  这段文字描述,足见集团上下对发行的重视。可以看出来,传统媒体为了更好地活下去,真是用尽九牛二虎之力,精神和信念无可挑剔。
 
  只是,常规模式行不通了之后,将发行压力向下层层传导,甚至逼得销售无门的员工在朋友圈讨饭似的求爷爷告奶奶,这是不明智的。
 
  试想一下,报社层面有组织的征订推广都完成不了的任务,最后寄希望于倒逼基层员工去实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很有可能就是这些订单全被员工给消化了。这当然也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
 
  对此,一位都市报记者跟我们吐槽,“为了避免绩效被扣,员工干脆自己掏腰包,这种情形又不是个例,难道集团没点数?”
 
  4
 
  乞讨式发行是一件非常不体面的事情。
 
  言辞恳切,讲情论理,为推销一份报纸而极尽谦卑。这是新闻纸的尴尬,也是报人的悲哀!
 
  这种发行方式像“急速救心丸”,能缓一年一时之痛,但却并非长久之计,且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打乱了报社采编经营两分开的秩序,让采编队伍也深陷疲乏的奔波之中;而且还加重了基层和群众的负担,扰乱了报刊发行市场,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一直以来,中央主管部门三令五申,明文禁止利用各种关系搞“摊派订阅”“人情订阅”“指标订阅”,严格禁止混岗并给采编人员下达报刊发行任务。但旧事物、旧制度一直是强大的,尤其是在危机之下,诸多报刊愈加依赖这种“竭泽而渔”的旧办法。
 
  在网络上随便找一篇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的通讯稿件,其中就不乏这种一贯的、傲慢的字眼:“要动员一切力量,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在我县掀起征订××年度党报党刊的热潮,全面完成上级下达我县的征订任务。”
 
  下任务、下任务、下任务,层层加码,处处求情……这种发行模式的产生不仅是消费侧紧缩倒逼的结果,更是供给侧畸形政绩观和“面子工程”的产物。因而,遗憾的讲,报业市场改革释放出的活力正在重新被僵化的层级体系所吞噬。
 
  抛弃发行量上的政治正确,为报纸下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发行指标,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5
 
  健康的发行生态应是,党组织、系统内的政策性订报为辅,邮政系统或自办发行渠道公开征订以及基层单位、人民群众自愿选择订阅为主。
 
  但客观地讲,一直以来,党报党刊是依靠政策关怀,才得以维持一定的发行量。而今年,其疏于拓展市场的弊病终于显现出来,某些地区党报党刊收订完成度不足10%,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报纸发行太难了。即使有政策背书,党报屡屡发文喊话,仍然发不动”;还意味着讲政治、讲导向不再是党报安然度日的借口,党报“发行池塘”内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还意味着发行压力会进一步向报社基层员工传导释放,加剧讨饭式发行……
 
  总之,眼下,既有的发行模式表现的迟缓、无能,亟需转变思路,进行财政“断乳”,并建立大发行、大营销理念,重新疏通发行渠道,在守住征订临界值和忠实读者的前提下,转变影响力模式和盈利模式。
 
  6
 
  在过去,一张报纸的发行量就是它的影响力,发行越大,影响力就越大。
 
  但如今,把报纸卖给读屏者,无异于把梳子卖给和尚,发行总量也已不再是一张报纸品牌影响力的唯一象征。关于发行,《发行部主任死了》一文中曾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
 
  “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报纸发行从纸质的一捆一捆地发行到一份一份地发行,到现在打散纸质的集成,成为在互联网上一篇一篇地发行,也有可能并存着一行一行地发行(观点)……”
 
  从这个角度来讲,发行问题回归到了内容本身。
 
  在移动时代,报章的影响力在于其提供了多少严肃表达和建设性的主张,“发行”的新意涵则是如何实现新闻佳作的裂变式传播。如果一张报纸缺乏内容和细节,纵使靠摊派发行的方式卖出1000万份,依然无影响力可言,属于无效发行。
 
  再有,盈利模式也要摆脱对发行的依赖,在新媒体平台上下下工夫,尝试一下跨界营销和资本化的运作,别总盯着发行这“一亩二分田”。
 
  其实,路子有很多,非钻牛角尖拿别人不愿意看的报纸去卖钱,难为自己也难为别人,不是嘛!?
 
  我们只送配得上您真知灼见的礼物
 
  我们将根据留言质量选出两位读者,各送出《青铜时代》一本;获奖名单将在明日推文中一并公布,请及时关注。(该活动仅限于微信公众号)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从齐国生落马看辽宁司法之殇

  • 夏季补钙正当时,哈药盖中盖助力健康无忧

  • 菌小宝:从肠道微生态到自然生态,共筑生命平衡的健康未来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