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严控下,芝麻信用是出局还是求变?

admin2025年08月02日 18:50:57
阅读:
标签: 芝麻 信用 还是
分享:

你懒洋洋从酒店的大床上醒来,退房时免查即走;路遇大雨瓢泼,那也不慌不忙,免押金就近借把伞。

  你懒洋洋从酒店的大床上醒来,退房时免查即走;路遇大雨瓢泼,那也不慌不忙,免押金就近借把伞;低头再看看信息,免流水单申请的卢森堡签证已下来。这一切不因为你是什么VIP,只因你信用好,芝麻分高。
 
  这是芝麻信用想给你讲的美好故事:因为信用,所以简单。的确,信用能很大程度上解决陌生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靠谱的征信产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还有社会效益。
 
  然而对当下试点的征信产品,监管部门并不满意。
 
  央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在此前的研讨会上指出:“八家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目前没有一家合格。” 之后列举的一些反面教材,也让人不禁联想到芝麻信用各种高调动作。
 
  也就是说,两年来尝试最为热切的芝麻信用,不仅没等来牌照发放,还疑似被不点名批评。以至于有些评论用“牌照死穴”、“生死攸关”来评述它,一副人家nozuonodie,快把自己zuo出局的架势。
 
  这又有点言过其实了,监管的本意是提醒而非裁决,并非针对芝麻信用一家。客观来讲应该是芝麻信用有其不足,但仍可变通完善。咱们试着探究一下问题所在和变局思路。
 
  1、监管部门在质疑什么
 
  万存知在研讨会上,已把监管层面的质疑总结得很清楚:
 
  各家所谓的业务闭环造成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信息共享。即大家都藏着掖着,信息难以互通,发挥最大风控作用。
 
  不具第三方征信独立性,存在严重利益冲突。这里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公司治理独立,不受个别股东操纵,且业务独立,不参与授信相关业务。从这点看,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试点单位都不满足条件。
 
  根据较有限信息进行信用评分并对外使用,存在信息误采误用问题。
 
  怎样算误采误用?
 
  误采主要是指使用了不恰当的评分数据。万存知在《中国金融》上的文章明确指出:个人征信只采集和共享债务信息。
 
  对比芝麻信用分和美国成熟的信用评分产品FICO Score,一眼就能看出差异:芝麻信用分“夹带了私货”,把身份特质、人脉关系数据引入评分,而这些数据的有效性是存疑的。
 
  比如A是白领你是民工,有多大程度上可以确认A的信用就是比你好?B是天猫店小二,加了许多高端买家好友,那么B的信用是不是也比你好?
 
  至于误用,主要是指将信用分数用在不恰当的场景或策略中。万存知同样在文章中提到,利用用户画像把社会公众“画成”三六九等,会导致对部分群体作出歧视性安排。
 
  比如,凭什么高芝麻分就能进女大学生圈子?凭什么高芝麻分就能走机场快速安检通道?就因为画像出来你的阶层比我高?这恐怕不是央妈想要的“政治正确”。
 
  2、联合申照或可解决信息孤岛、独立性问题
 
  关于如何解决上述第1、2点问题,我理解央行已经给出了一个倾向性方案。
 
  万存知:“如果若干人、若干经济组织,从自愿共享客户信息的角度出发联合起来申办一家个人征信公司,则是完全可能的。”
 
  同样的模式在美国这样的征信业成熟市场也存在。三大征信机构Experian、Equifax和TransUnion,背后都是拖着一簇大大小小的征信公司。
 
  联合申请牌照,从政策和可行性看没问题,接下来要看各方意愿了。
 
  正面来看,现在试点的8家企业中,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分别背靠支付宝(阿里)、腾讯、平安,三大巨头要有所融合恐怕困难;但与其他5家乃至外围排队中的企业形成联盟,则有一定遐想空间。
 
  反面来看,如果不走这一步棋,一旦有某个独立第三方征信机构获批,自己的数据依然要“依法共享”(持牌征信机构有权获取)。横竖是共享,为什么不抓紧撺掇下盟友,加速推进?
 
  当然还有PlanB,就是保持现状证明自己独立……
 
  蚂蚁金服 CEO 井贤栋在接受品玩采访时表示:蚂蚁金服从第一天开始,就做了非常完善的独立性制度安排,包括通常说的主体独立 、资产独立、人员独立、经营独立、财务独立。
 
  这……也得央妈认啊。
 
  又有人可能会提,是不是可以政府做数据收集,推出最基础的征信报告,民间只做末端的产品?这当然是可能的,但对芝麻信用来讲,数据范围和权限都大大受限,非到万不得已,应该不会走此下策。
 
  3、柔性处理或可解决误采误用问题
 
  在采集这个问题上,我们一方面看到央妈暂时只认债务信息有价值,另一方面又看到,美国三大征信机构确实都保有自己的信用评分产品。
 
  这里是否有区分处理,两手准备的可能?即:
 
  两套评分模型,前者严格遵照指示要求,降低甚至去除暂未被认可的人脉关系等考量维度;后者则可以叠加自有的尝试维度。
 
  前者作为主模型,用于正式验收、对外输出,后者用于自有产品花呗、借呗,获取对照结果佐证其有效性,再择机加入主模型。
 
  虽然芝麻信用内部肯定已经有无数个模型在滚动学习着,但对外一直是一套最“前卫”的方案在宣传,上述柔性方案或可减少一些监管压力,谋求更持续的进展。
 
  而对于误用问题,核心是策划的场景要足够“公平”且“必要”。
 
  足够“公平”
 
  首先,公平意味着“人人平等,机会均等”。那么在一个推广的新场景中,是不是可以做到:
 
  已有有效信用记录的用户,按正常打分决定是否可参与;
 
  信用记录暂时不足的用户,有随机体验乃至全民限时/限量体验的机会;
 
  事先请求用户授权,体验所得数据会作为有效信用记录存底。
 
  这样既可以有效规避“凭什么他行我不行”之类的歧视诟病,还可以将放开体验的风险降至可控范围,产品教育和宣传效果只增不减,一堆冷启动信用记录也获取了,何乐而不为?
 
  足够“必要”
 
  我理解的“必要”主要是指:
 
  场景领域有风控需求,且形成的信用数据有共享价值;
 
  用户有因信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体验痛点。
 
  比如之前的女大学生圈子评论权、快速安检少排队特权,都是不满足第一点要求的。明明没有风控需求,硬是导进来一个信用分切割用户群体,这是VIP服务,不是征信。
 
  而像免押租车场景,应是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可以拓展的。尽管万存知觉得借用信用分来约束租车人有点“本末倒置”,我们仍看到有政企联手的先例:4月27日,国家发改委在京举行共享单车信用信息共享签约仪式。
 
  再参考下美国的信用分应用边界,已然延伸到保险、租房、雇佣、酒店等领域。
 
  理论上这是一个度的问题,遵循“公平”且“必要”原则,柔性试错,可以有效降低跑偏被叫停的概率。
 
  4、关于个人征信试点的几点预测
 
  至此咱们已经梳理了联合申照、柔性处理的思路,主要解决监管部门对信息孤岛、独立性、误采误用等方面的顾虑。倘若成立或部分成立,大可YY一下,预测后续的发展可能:
 
  或有数家试点机构出现合资、换股乃至合并的情况,解决主体问题。
 
  因监管部门质疑自有数据(如淘宝的购物行为、腾讯的社交数据)可用性,更认可“各种非持牌金融机构产生的负债偿债记录”,部分信用记分维度可能被迫调整。
 
  因为第二点的存在,花呗、微粒贷、京东白条等产品产生的数据更加值钱;线下被认可的场景如共享单车,也会成为各征信产品争相接入的目标。尤其是这方面一直很低调的腾讯征信,应有所动作。
 
  某些场景在接入后得以复制固化,如租车、酒店;而某些场景可能涉及的问题更加复杂,影响面大,暂时不予通行,如雇佣、婚恋。
 
  以上纯属理论推导,仍需实际打脸检验。做独立行业评论最大的不甘,就在于总不如内部知根知底。若思路有偏颇,烦请专业人士指正。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从齐国生落马看辽宁司法之殇

  • 夏季补钙正当时,哈药盖中盖助力健康无忧

  • 菌小宝:从肠道微生态到自然生态,共筑生命平衡的健康未来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