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巨头深陷危机,而他们却用人工智能突围“新零售”

admin2025年05月01日 06:16:03
阅读:
标签: 人工智能 巨头 危机
分享:

让用户来一场全程包关税、无差价的全球购;无需转运,直接填写中国收货地址,就能让商品送货上门。

  线下零售业危机已到眼前
 
  昨天,成立于1886年的美国老牌连锁百货商店Sears,传出消息要裁剪400名全职员工,以及未透露数目的其它工作岗位。Sears已经共计宣布:要逐步在美国关闭246家线下实体店,以达到全年支出减少12.5亿美元的目标。
 
  ——这是美国整个传统零售业深陷危机的一个缩影。只要你稍加留意,这种剪影随处可见。密探公司附近有一家在硅谷算得中等规模的商场。每隔一段时间去看,总有新的店铺关门大吉,或者现有店铺跳楼价甩卖准备退出,空置的档位越来越多。除了Sears,J.C. Penney、梅西百货都关闭了超过三位数的线下店。包括Payless等九家零售企业在17年春天申请破产。从青少年品牌American Eagle到国民经典拉尔夫·劳伦,纷纷关闭了纽约曼哈顿的旗舰店。
  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预计:2017年全美将有8600家商店关门。事实上,仅仅第一季度关闭的商店数量,就超过了2008年经济危机时的总和。当时人们认为零售业“山雨欲来风满楼”;那么今天,惊涛骇浪已经拍至眼前。
 
  在美国经济连续第八年增长、失业率低于5%的利好背景下,线下零售业的“垮台”引发多方面的关注分析。但每家媒体都承认:网购和移动端购物,带给前者致命打击。举个例子,亚马逊的在线销售额从2010年的160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800亿美元,是遍布全美的连锁商店Sears全年销售额(220亿)的快四倍!
 
  移动端购物,从2010年电子购物总额的1.8%,迅速扩张到去年第三季度的20%,可以说非常的夸张。
  而反观电商巨头,他们已经开始着手一些新的玩法了。
 
  从Amazon Books的试水,窥见零售帝国野心
 
  上个月底,亚马逊在纽约市开了一家实体书店,也是全美第七家线下店铺。在传统书店力不从心的今天,线上生意如火如荼的亚马逊,为何“逆势而为”,去搞线下店铺建设了?因为它有着空前的野心,想要把“线上线下”零售业统一整合,搭起前无古人的零售帝国——简直细思恐极。
 
  每一次,你在amazon.com购物,甚至只是浏览一件商品,亚马逊都能获得一套有价值的数据,包括你的地理位置年龄性别爱好(前提是你注册了一个账户)。
 
  现在,亚马逊尝试利用海量数据,提高销售效率,把合适的东西送到感兴趣的人面前,并为你创造更好更舒适的购物体验。以前,你路过新华书店,想着“需要买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然后进去找找看;现在,你在Amazon Books店里经过一排货架,看到一本《从零到一》,立刻感到“哎呀我之前就对Peter thiel和这本书感兴趣呢!它怎么就出现在我眼前了?缘分啊!”然后开心把它抱回家,并在心里默默给亚马逊点了赞,再续一波Amazon Prime会员。
 
  这些,都是亚马逊期待看到的场景——利用线上数据,在线下把商品更精准地送到针对人群面前,看似毫不费力地达成销售。其店铺摆设,比如所有书都是封面朝上,一览全景无遗;分类标准不是传统的“政治、科学、经济、言情”,而是“Amazon.com上超过10000点评的畅销书系列”,都能看出这种“线上数据+线下体验”的痕迹。
 
  马云的“新零售”梦想
 
  自从马云去年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一时间“零售业如何突破传统”就成为了业界的热门话题。
 
  阿里研究院在今年3月发布了《C时代 新零售研究报告》。报告中对于新零售的定义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
 
  在报告中,阿里研究院重点强调了零售活动中的三大要素 —— 场(景)、货(或服务)、人(或机构)将因为“新零售”的到来而进行重构,从“货人”转变为“人—货场”。
 
  在传统零售中,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都是生产了商品,找到好的售卖渠道(旺铺、网店),触及更多的人从而卖出更多的货。而“新零售”时代,应该是商户在获取到更精细的用户数据后,更好的理解他们的消费行为,在他们的需求之上优化自己的商品生产与服务体验,最后在合适的场景里将商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
 
  “新零售”的到来,对于线下零售商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因为他们在第一关 —— 用户数据上就碰到了一个大难题。粗糙的用户数据积累无法支撑消费行为分析,更不用说去触及未来将被广泛应用在零售全流程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了。
 
  当然,“新零售”还是个很新的概念,连阿里巴巴自己也都在探索中。关于这个主题,硅谷密探将在未来策划一系列的“硅谷Live”,与大家同步硅谷相关的创新。
 
  而今天,就“如何帮助传统百货公司开辟新市场”这一点,我们联系了跨境电商平台“别样”的联合创始人刘峻。
 
  中国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2008年加入Google成为软件工程师,担任Google内容广告部门基于用户行为广告技术负责人。2015年初离开Google创立BorderX Lab,同年推出跨境电商平台“别样”APP。在公司内负责内容市场营销,数据分析,Growth Hacking等方向。
 
  号外,刘峻将于本周末在硅谷Live分享“技术驱动新零售”的独家秘籍。感兴趣的朋友,可直接至文末获取报名信息。
 
  用人工智能和数据驱动帮欧美零售商开辟新市场
 
  “别样”(Beyond)是一个欧美时尚商品海外直购APP,他们直接和欧美零售商合作,搭建商户和中国海淘人群之间的桥梁。让用户不用翻墙,就可以在海外知名商家下单选购心仪的商品,并享受和当地完全同步的价格和优惠活动,让用户来一场全程包关税、无差价的全球购;无需转运,直接填写中国收货地址,就能让商品送货上门。
 
  站在美国零售商的角度来看,别样就是他们通往全球用户的智能通道。
 
  和传统电商不同,别样是一个“不囤货”的跨境电商平台,电商中的诸多环节如下单、支付、物流等他们都通过bots(机器人)的应用与商家和第三方对接。因为无需囤货,他们没有太多现金流的压力,风险低。而另一方面,使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去处理重复性的工作,既提高了准确性和效率,又减少了人工成本。
 
  那么,美国的零售商家为什么愿意与别样合作呢?
 
  刘峻向硅谷密探表示,这背后最大的原因在于开拓新市场的成本低而且风险小。
 
  在以前,美国商家想利用网络平台进入中国市场,往往会考虑与天猫、京东等合作。从确定初步意向到网店正式上线,这些商家需要和国内的客户经理反复沟通,花上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几万美金的成本。另外,他们还需要专门派人将自己的商品信息上传到天猫的数据库中。而网店正式启动后,美国商家也需要有专人处理天猫过来的订单,并投入人力物力给自己的页面导流。
 
  而别样则不同,他们可以在2个星期内帮助美国零售商快速上线一个新市场,而美国商家只需要给别样开几个消费者账户,并提供有关商品的用户特征即可。而关于订单处理、用户获取等,都会通通交给别样来处理。别样不增加商家的工作量,他是对商家现有信息的重构应用。
 
  但问题又来了:在天猫上开店的成本虽然有点高,但他们的流量大啊,这些美国零售商又不差钱,为何要选择别样这个更年轻的平台呢?
 
  对此,刘峻表示,天猫、京东等平台虽然整体流量很大,但到个体流量上就面临巨大的竞争。对于美国商家来说,在这些平台上需要不断的利用内容和营销策略去获取自己网店页面的流量,且不说市场推广很烧钱,就是跨境的团队管理也是令人头大的一件事。
 
  而当他们与别样合作时,并没有太多决策成本。刘峻提到,像Everlane(美国快时尚品牌)这样的客户也尝试过其他跨境电商平台,但最终还是选定与别样合作,就在于别样想他们所想,利用技术结合编辑的手段帮他们快速生成推广商品的内容,又将这些关于品牌的内容精准推送到用户眼前。
 
  这就是技术驱动的“新零售”时代中,零售商与平台更自然的双赢。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