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骤然出现,而主流的应用场景依然掌握在传统的汽车厂商手中,Google在与传统汽车厂商寻求合作未果后,便转向了自主研发无人车的路线。
1894年,在从法国巴黎到鲁昂的126公里道路上,一场“无马力车”竞赛吸引了102辆车参加,这些造型和设计各不相同的车,使用了蒸汽、汽油、电力、压缩空气、液压等多种动力方式,而最后那个获胜的是内燃机。
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内燃机成为了驱动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大动力,直到如今人工智能和与之相伴的电机。电机对于汽车行业并非新鲜事,但随着电池工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汽车智能化的需求,甚至是如今日益高涨的环保呼声,电机取代内燃机也变得成为了大势。
不久前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封面,甚至将“内燃机之死”放在了头条,“就好像上个世纪,内燃机汽车一样,21世纪无人驾驶的电动车,可能会以意想不到,但却影响深远的方式,造福世界”,这样的口吻足以说明这家杂志对汽车产业新时代的看好。
而这次变革的核心无疑是人工智能,正如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在2016年预言的那样,“汽车正在成为新的计算中心”,汽车计算化的加速,使得传统以内燃机为核心的汽车结构已无法适应新的需求,而这一变革将直接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以及汽车这一场景本身。
但每一次新旧技术的交替革命中,总会产生许多激烈的碰撞。当19世纪初第一台火车发明时,代表着当时最先进文明的英国依然有无数人去抵制火车,甚至阻挠破坏。或许这并不关乎于文明开化,而是当一件新事物产生时,我们总会习惯于用原有的思维去套用作判断。从旧事物中获得的利益越大,这种固有思维也便越强烈。
在最近举办的“2017全球汽车AI大会”上,当谷歌无人车之父 Sebastian Thrun、北汽集团党委书记徐和谊、蔚来汽车李斌这些不同身份背景的汽车行业人坐到一起时,便会将这种新旧技术、模式带来的讨论深化。
腾讯汽车在大会上针对汽车AI进化路径首次提出了“三阶五维”的概念。三阶分别表示技术爆发期、混合过渡期及智能交通时代三个不同阶段,而我们现在刚刚正处于向技术爆发期迈进的过程。
新技术骤然出现,而主流的应用场景依然掌握在传统的汽车厂商手中,Google在与传统汽车厂商寻求合作未果后,便转向了自主研发无人车的路线。
这并不意味着Google要成为一个新型的汽车公司,而是需要为行业树立一个模板和标杆,并在实际的场景中不断迭代已有的技术,以努力弥补这种新旧思维模式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冲突。
于是一个汽车AI行业的黏合剂和连接器也就变得被需要,而全球汽车AI大会的组织方腾讯汽车便希望能够承担这个角色,之于公众作为一个布道者,之于行业作为一个交流平台,一个新旧势力之间的桥梁。
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曾在其经典《2001太空漫游》中提出过一个有趣的理论“克拉克三定律”,其中的第三条是这样写道“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在一个新技术骤然出现和快速发展的阶段,自然会存在很多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了相互之间不理解。这种不理解不仅仅是行业内部,以及行业与公众,还有行业与公共权力。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不久之前的百度AI大会上“驾驶”百度无人车上路,除了收获媒体的热议之外,也收到了北京交警的关注,于是大家讨论的画风便不再受百度影响和控制了。任何一种从边缘产生的新技术往往都会处于这种尴尬之中,因为公共规则的建立,总会落后于技术演进的速度,尤其是像汽车AI这种破坏式的创新。
与公共规则制定者的沟通,往往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并非某一个个体能够推动和解决的。除此之外,行业的个体参与者也不得不面临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条,并试图重构它。
埃隆·马斯克曾称,“造出一辆电动车不难,但是要把它成批量的卖掉却难如登天”,因为技术本身的进步是一个层面,新技术的普及和扩散则是另一个层面。前者关乎技术本身,后者则要涉及整合供应链,教育市场,说服用户购买等诸多困难。
按腾讯汽车“三阶五维”的概念,汽车AI在进化过程汇中还会面临着国家政策法规、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图、技术标准、民众接受度这五方面的考验,这也使得在汽车这个万亿美元级的市场中,单一公司的推动无疑是事倍功半,因此需要一个行业平台。
腾讯便希望能发挥自身连接器的角色,通过搭建一个行业平台借此进入这个市场,其成立的全球汽车AI俱乐部,吸引了包括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谷歌无人车之父 Sebastian Thrun、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奥迪自动驾驶与底盘研发总监Stefan Greiner等AI与汽车行业的专家及企业领袖代表。腾讯希望以其为纽带,整合更多汽车AI领域优质资源,进而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泛产业联盟,而以腾讯的影响力和自身的AI技术能力,也足以支撑起这个平台。
在此之前,腾讯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AI Lab,而在今年,又先后成立了西雅图AI实验室和AI加速器,对AI行业早有布局和规划。
面对汽车AI这个巨大的市场,任何一家涉足AI领域的巨头都不希望错过,至少在目前看来,汽车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大规模落地的领域之一。因为在此之前,在汽车这个封闭的场景内,早已具备了一定的早期自治或自动数据采集的功能,例如智能语音导航、自动刹车系统、高速公路路段的巡航驾驶等等,汽车的计算化、智能化,在这一领域能够以渐进的形式不断迭代和落地。
而且最终带来的结果则是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在2002年上映的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斯皮尔伯格曾畅想,每一个公寓一打开门,就是悬空的户外,会立即有一辆空车风驰电掣地驶来,输入目的地便可以自动将乘客送达,所有自动驾驶汽车的都是由中央系统同一控制,虽然车多速度快,也不会发生撞车事故。
这或许不仅仅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物权的改变,或许未来出行服务将由Uber、滴滴这样的出行服务提供商以中心化的方式提供,而普通人则不再拥有汽车本身的物权。这将直接改变汽车产业的格局,当通用、宝马、丰田们的顾客不再是普通消费者,而变为某几个出行服务商之后,议价权的天平便也发生了倾斜。
这或许才是传统汽车厂商们牢牢抓住手中的场景,更愿意推崇从L0到L4的递进式发展,而非互联网公司们一步到位的汽车AI故事逻辑。
“人类的创造力至今竟还未能找到一种足以替代马匹的车辆动力”,1983年,一家法国报纸Le Petit在其文章中这样感慨,而并没有意识到内燃机革命的到来。而这一次我们是不是也处于这样一个黎明前夜呢。
作者/阑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