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经过这次事件,今后内部信息违规外泄的情况会得到遏制,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止损”。
果然,仅时隔一天,“北仑发布”再次更新了此前有人违规外泄传播患者孙某某及其亲属个人信息,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处理情况续报,除公安部门对叶某作出行政拘留六日、对史某某作出罚款五百元的处罚外,区纪委监委对相应人员作出了纪律问责。
短短数小时,这篇情况通报微信的阅读量就已经飙升到了8万人次,并且作为网上传播的信息源点,目前被许多媒体援引转载,虽然部分媒体使用的“干部被行拘”等类似新闻标题可能让网民产生错将“分别作出”理解为“均作出”的误区,但这只是理解上的舆论小插曲,无碍于“希望引以为戒”“吸取惨痛教训”等主流舆论观点的形成。
我相信经过这次事件,今后内部信息违规外泄的情况会得到遏制,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止损”。
上篇舆评文《宁波北仑凌晨发布这份情况通报的用意,我希望你能明白!》推送后,收到了许多微信跟评留言,当然有一些不同的声音,甚至包括质疑。
从一些跟评留言可以看出,不少人对违规外泄内部信息及个人隐私保护可能存在误解和偏见,需要给予耐心讲解和疏导,否则一旦这种误解误区形成惯性判断,很容易被带偏情绪,带离客观理性的讨论轨道,干扰正常社会舆论秩序。
误区一:处理将内部信息违规外泄等同于不发布疫情信息
分析认为,留言表达“李文亮医生前车之鉴,还谈隐私”“不公布出来,你知道他有接触源”这类声音的人,应该是对信息公开与违规外泄存在错误的理解。处理将内部信息违规外泄人员与发布病患流行病学轨迹预警做好防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独立问题,不能强拉上“以处理内部信息违规外泄人员就认定不发布任何疫情消息”的因果推定等号。以此次事件为例,自省市更新发布我区新增1例确诊病例权威信息后,北仑除线下疫情防控部门跟进,对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隔离观察、进行流行病行动轨迹排查外,已经公开发布患者确诊情况及流行病行动轨迹,不存在“不公布、不发布”的情况。
误区二:对个人隐私信息、社会公开信息、内部工作信息区别的错误理解
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举例,作为全民参与防控“战疫”的我们,要准确把握好个人隐私信息、社会公开信息、内部工作信息的掌握尺度,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就会在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中迷失判断。比如患者是否确诊、何时确诊、目前在哪里等属于社会公开信息范畴,可以帮助公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属地区域的疫情发展情况;比如确诊患者线下已经存在的密切接触者信息表格、上门入户调查列表,则属于内部工作信息,限于线下疫情防控部门内部掌握,因为这些人员只是进行排查的对象,一旦被人为违规转发至无关的家属群、业主群,会对这些排查对象造成负面压力;而带有个人身份证号、详细亲属关系的内网信息,则属于个人隐私信息,应当予以保护,绝不能任由人员以拍照方式外泄炫耀,毕竟患者无辜,病毒是原罪。
误区三:将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动因理解为新冠病毒是“亡国灭种”的人类终结者
的确,即便当前除湖北以外各地已经陆续进入政策调整期,但疫情防控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从严防控、靠前防御仍是各地党委政府疫情防控的头等大事,这绝不是在说新冠病毒有多么可怕,而是因为面对此前并没有在人类中流行传播过的新冠病毒突然袭击,从严防控是为了更快控制疫情,更快恢复正常生活。从医学专业角度看,连埃博拉、鼠疫都够不上“亡国灭种”的地步,更何况是新冠病毒。当然,我们不能轻视,但也不必恐慌。
讲真,这场疫情阻击战是政府、社会、媒体、民众全域良性互动的实战案例,看到了许多平时看不到的细节和瞬间,我们需要总结、需要互动,需要铭记一些人,特别是身处疫情防控一线的广大医护人群和基层工作者,他们值得被所有人铭记!
作者/墩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