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网民称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是“割资本主义韭菜,补贴国内网民免费喝咖啡”,甚至用“民族英雄”“感动中国”等词点评、传播此事。
2020年4月2日美股开盘前,瑞幸咖啡(Nasdaq:LK)发布公告称参与虚假交易相关的总销售金额可能为22亿元人民币,一时间其盘前股价暴跌逾80%,开盘后40分钟内五次触及熔断、暂停交易,市值蒸发超300亿元……
有关“瑞幸咖啡”的互联网舆情热度迅速攀升,新浪微博“瑞幸咖啡”发布自查公告后5个小时内其品牌热度迅速飙升至99.05,上涨8倍之多。相关话题“瑞幸暴跌”“瑞幸造假”登上热搜榜单,吸引7.2亿阅读量,讨论量超过25万。中国证监会在4月3日发布公告,对该公司财务造假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公告称,不管在何地上市,上市公司都应当严格遵守相关市场的法律和规则,真实准确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新华社等许多权威媒体也先后发表署名文章,批评这种造假而丧失诚信的行为。然而在社交平台,“瑞幸财务造假”带来了舆论狂欢,除了谴责,网民的情绪和观点明显多样化,其中不乏恶搞和娱乐的声音。许多网民称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是“割资本主义韭菜,补贴国内网民免费喝咖啡”,甚至用“民族英雄”“感动中国”等词点评、传播此事。
01、网络传播技术成为舆论狂欢的翅膀
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传播的巨大变革,传播渠道多样化,信息多元化,传播效度强化等等。网络日益成为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信息传播平台、民意表达平台、新型舆论平台。随着技术的更迭,互联网的功能从信息传播平台向意见交流平台的转变,网络已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和舆论交锋的主阵地。当下舆论场几乎所有吸引眼球的话题都起源于互联网,几乎所有的重大舆情事件都是因互联网传播而放大。我们每一个人并非被动地接受互联网信息,同时也是互联网信息的提供者、制造者、生产者。比如说你拍个照片发到朋友圈,微信群,你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就通过他的朋友圈看到了你的信息。你不经意的一次微信群吐槽,很可能被人截屏而成为舆情事件的主角。
“有人说互联网是技术,我觉得不是技术,它是力量。”宽带资本创始人田溯宁谈及互联网发展时一语道破。
网络空间传播方式的变革,让某一现象能在网络空间上快速形成话题讨论,从而抓取网民“眼球”。当网络上出现无数网民为某一事件和现象,发起群体性讨论或者争议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事件的行为或者现象与网民自身的兴趣爱好、个人的情感因素、认知倾向选择性等等的心理需求相契合的作用下,产生的结果。K·勒温(Kurt Lewin)认为,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每一次网络集体狂欢现象下的网民都会有一种因“自我”倍增而产生的兴奋感,集体兴奋力量异常强大,刺激和推动着网民不自觉地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并乐此不疲地深陷其中。通常情况下,当网民的情感在逐步地形成、积累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容易出现狂热的举动,甚至演绎成一种网络狂欢。任何一场狂欢的背后,都有娱乐的成分所在。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对娱乐的追求,而狂欢的本质,也可以理解为娱乐,是一种大众性、戏剧性的,是具有娱乐的功能。在集体狂欢事件中,网民的情绪是缺乏理智思考,更多的受到网络空间环境的影响,容易被同一化的情感因素暗示、感染甚至是煽动蛊惑。狂欢之中,泥沙俱下。
02、“广场效应”为舆论狂欢助燃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广场效应”。当人们在一个小范围或小圈子工作、生活的时候,因为彼此知根知底,每一个人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所以在这一个固定的环境当中,多数人说话、做事会恪守一个基本的底线、有一个基本的准则。但是如果把这个范围放大,在一个足够大的广场公开聚集,人声鼎沸,人们彼此并不认识。此情此景之中,人们常常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甚至社会心理发生畸变,导致许多人说话、做事的公共道德感会下降。心理学家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性的愚昧无知问题,而是基本的人性问题,是无意识统治下的群体心理问题,这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广场效应。
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尤其是多达数亿用户的网络社交平台,绝大多数用户只有网名而不用真实姓名,甚至没有实名认证。在“反正没有人知道我是谁”的心理作用下,一些网民会发表与日常状态下截然相反的观点,以至于恶搞、脏话、痞话充斥屏幕。所以我们在做舆情分析、研判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避免失焦。
广场效应在特定环境下会影响群众对法制和道德标准的判断,甚至干扰正常的司法审判。广场效应经常会导致舆论的狂欢。在网络舆论的狂欢之中,我们一些传统的价值观会被彻底的颠覆,一些网民在任意解构我们的历史,比如说董存瑞、邱少云,这些英雄人物在我们课本当中已经是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在网上,在一些段子之中,部分网民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用这种娱乐的方式去解构我们固有的价值观。
例如,“城管”在当下舆论场是一个敏感词。由于个别城管的极端执法事件被舆论放大,城管几乎被妖魔化。只要城管和小贩发生纠纷,网民几乎会毫不犹豫地认为这肯定是城管的错,小贩不会有错。如果小贩有错,一定是城管的错,他让小贩犯了错。辽宁沈阳商贩夏俊峰杀死两名城管被判死刑,然而网络舆论却是一边倒的关注杀人的商贩夏俊峰,而对于死者家庭的关注程度远远低于对夏俊峰的关注。似乎有人在刻意的制造悲情英雄,让夏俊峰的杀人事实变成一个草根英雄抗拒暴力执法的案件。十年过去了,大家可以百度一下,网上至今依然能搜到许多“人民英雄夏俊峰”的贴文。
再比如当年央视曝光东莞色情服务后,东莞掀起一场扫黄打非运动。然而许多网友在微博纷纷转发“东莞挺住!东莞加油!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的恶搞图片。他们不指责卖淫嫖娼,却偏偏指责央视,说央视多管闲事。以至于私底下朋友聚会,只要央视朋友在场,一些人还会开玩笑说“你们央视真不够意思”。央视朋友说“怎么了?”朋友便故意恶搞说:“东莞我还没去过啊,你们央视就提前暗访了。”
舆论场受“广场效应”的影响,通常会产生很多虚假的“网络民意”,以及一些非理性舆情,这是我们在舆情分析研判时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段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