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戴口罩我们还能认出彼此?其实脸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什么?

admin2025年08月24日 02:16:48
阅读:
标签: 戴口罩 数据
分享:

这其实凸显了西方日常交流中,嘴巴的极端重要性。嘴巴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角色,一定不能遮住。

  
 
  疫情之下,大家都戴着口罩上下班。在可以预料的一段日子里,估计口罩作为我们新添置的一件衣服,还会继续戴着以策安全。但一个习焉不察的现象是,虽然一个口罩几乎将我们三分之二的脸遮住,可是丝毫不影响我们准确地认出同事、朋友和熟人,热情地打招呼。这是怎么回事?
 
  毕竟我们的脸越来越重要了,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生物学指征。在镜头监测和大数据时代,一个镜头很远就能“认出”你来,然后后台就知道了你的名字、性别、手机号码、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私家车号、婚姻、配偶等,其余更为隐私的还有消费偏好、贷款记录、征信状况乃至微博账号、微信账号、近期言论等。在疫情期间,这种大数据助力防控的力度大大加强了,一个高铁乘客确诊了,同一车厢的所有人都会得到社区上门通知和预警,赶紧隔离。还是李彦宏说得对:中国人习惯了用隐私换取便利。虽然我们廉价“出卖”了自己脸,可是我们换取了很多的便利,随便看看手机就能购物或者通行等,还能开发出无人超市。至于这些隐私被交还给大数据公司开发一些打擦边球的业务,我们也没太多抗议。中国人习惯于随遇而安和做个和事佬,只要不是刀架在脖子上或者直接欺负上门。这本身其实是中国人公共伦理道德意识和人文素养匮乏的表现。
 
  日前苹果手机又发布了一个最新的iPhone SE,很多人解读了这个手机的特征,认为没有全面屏是个缺陷,但在戴口罩期间,使得全面屏的识别面具功能全面崩溃,必须重新输入原始密码,或者脱下口罩,又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在此期间推出廉价又识别指纹的手机,他们赌市场会反应不俗。
 
  但说了这么多,我们依然隔着口罩能认出彼此,说明脸并不是那么重要,那我们根据什么隐性的特征,来熟练地识别出对方的生物学特征呢?
 
  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都有大约一亿个像素,都充当了高清镜头的作用,识别了对方的生物学特征,从远处来说,当然是个头、身高、走路姿态、气质风度、一丈之阔的惊人气场等,只要对方符合了疫情以前我们心目中的印象,或人高马大、或身材臃肿、或优雅婀娜、或高视阔步、或萎靡猥琐等,基本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等。
 
  但是太远了毕竟只是参照大脑经验印象,只有到近处,我们才能确认,那最终的依据就是我们同类的充满灵长类性灵的眼睛。或者更严格地说,是眉眼之间的神态。如果没有了眉毛的配合,比如说剃去了眉毛,只剩眼睛,那相信很多人会在一瞬间陷入脸盲状态,除非最为熟悉的夫妻恋人之间,已经360度读懂熟悉了对方的每个眼神眼波,才能忽略了眉毛的配角作用。总而言之,我们在眼下打个照面的时候,看到的特征就是上有头发覆盖(光头大叔请忽视伤害,但显然你的亮光凸显了眼神的重要性),下有口罩遮盖,只留下中间逼仄的一个横幅,那就是眉眼之间的部分。即使今天几乎每个人都戴了眼镜,但是丝毫不影响人们依据眉眼之间的神情来进行精准的判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只有在戴了口罩之后,我们才能更加理解它的重要性和哲理性。我们总是在看了眼神之后,或和善、或冷漠,或灵动,或呆滞等,在第一时间就确认无误地验证了猜测,并笃信这就是那个熟悉的“他”。而往往对方此时也依据你的眼睛认出了你,眼神里已经透出了热烈和亲切的迎合,或一如既往的冷漠呆滞,双方内心一拍即合,相当于对了两次暗号,输入了两次保险密码。至于有人说疫情期间戴口罩看到不喜欢的人可以就此装作不认识而飘过,那其实是不可能的,你装作不认识,可是别人其实一眼已经认出你来了,这个掩耳盗铃做法还给别人造成了一万点的情感伤害。
 
  所以说,疫情期间给我们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脸其实没那么重要。眼睛重要一万倍。
 
  可是不能不要脸。脸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在“疫前”的数千年里,人们依据同类面部的表情、纹路、丰瘠、凹凸、高低、长短、宽窄、亮度、三停比例等,发展出了高深的面相学。面相学其实是人的精神的风水学,集中体现在面部的各项特征表达以及各特征之间的呼应和谐程度等。面相浓缩了一个人的生命阅历、职业特征、精神面貌、酸甜苦辣等全部人生,是生命的全息图。林肯说,一个人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长相负责。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也就是说,眼睛解决了识别的问题,而脸解决了深入了解一个人的精神密码问题。这其实解答了我们东方人几乎搞不懂的一个人类学的谜团:戴口罩在东方人看来在疫情期间事关生死的大事,为什么西方人却这么严肃地反对和抵制这件事?甚至极端地攻击老实戴口罩的东方留学生。我一位在巴黎留学的朋友在疫情初期就很恐惧出门,因为不敢公开戴口罩,害怕遭遇极端的白人攻击,她因此对于法国和巴黎,乃至法国文化的好感消失殆尽。
 
  西方社会抵制戴口罩,其实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他们常说的只有病人才戴口罩、如果正常人戴口罩会给社会带来压力和恐慌等,但这只是能摆上桌面的日常熟语和外交辞令。拒绝口罩更多时候是社会文化的根源起作用。一位德国社会学家不久前就撰文指出,西方人是带着殖民主义的优越感,从局外人的视角来看待病毒的,认为文化逊于西方的东亚人才会戴口罩,而不戴口罩反倒能够凸显白种人的种族和文化的优越性。比如纽约州长安德鲁·科莫日前就说,得到的消息是这个病毒只感染黄种人,所以没有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日本财务相麻生太郎也表示,在G7财长电话会议期间,欧洲领导明确认为那是黄种人的病,“不是我们的病”。类似的证据为上述德国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西方还有人认为戴口罩几乎就是遮住面部,这是一个不祥的面具。我们知道,文明的冲突论在全球都大有市场,西方人笃信不疑,尤其在“9·11”事件之后,西方人对于遮住面部的行为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心理阴影,所以对于遮住面部的行为,几乎认为就是一种犯罪的征兆,勾起恐怖的记忆。所以他们几乎是集体不喜欢戴口罩的行为,对于移民戴口罩又会激起仇恨和攻击性。
 
  但有趣的是,你不可以遮住面部,但却可以遮住眼睛。墨镜是流行的时尚,而在风靡全球的电影《佐罗》里面,大侠的面具就是仅仅遮住了眼部周围的部分。这其实凸显了西方日常交流中,嘴巴的极端重要性。嘴巴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角色,一定不能遮住。
 
  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西方的艺术家达芬奇率先表达出的意思,但是在西方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会发现他们的嘴巴扮演着非常灵动的会说话的角色,是真正的外交官,几乎类似于我们东方人的眼睛。考虑到西方人深凹的眼睛,再加上凸起的眉骨和高耸的鼻梁,眼睛常年生活于阴影之中,因此用眼睛表达丰富而外露的内心世界可能是稍微有些吃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碧蓝眼睛的人往往成为美女的标准,因为这鲜明的颜色能够脱颖而出,表达丰富的情感。而东方人镶嵌得恰到好处的眼睛却能较好地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非常自如灵活地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这也说明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在东方广为接受的原因。
 
  既然西方人的嘴巴才是真正的外交官,那么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如果看不到对方的嘴巴的表演,就好像我们的眼睛蒙上了面纱,让人感觉捉摸不透你真正的内心世界。因为作为热情好客、奔放热烈的西方人,戴口罩遮住嘴巴就是对于自由表达的严重禁锢,对于人际交往的重大伤害。也因此,如果新冠病毒只是一个大号的流感,那还有什么能影响西方人继续多交流、多聊天呢?
 
  文章读到这里,让我们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嘴巴,是不是显得忠厚有余,而灵性不足?很多生活习惯都是后天习得的,我们中国人的嘴巴只会做个吃货,偶尔笨拙地汇报工作、说说贴心话,源于我们的文化要求我们少说多做、谨言慎行,强调祸从口出,崇尚沉默是金,而大中小学又严重轻视对于口头表达和演说重要性的教育普及,使得我们今天戴口罩而毫无违和感,嘴巴简直要退化为摆设。而在西方文化里,这却是一个罪愆。看来在我们的社会文化里,我们的身体里,我们的文化意识里,还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文化处女地,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但是戴口罩作为一种防疫的方式,已经开始在西方慢慢成了共识。中国CDC主任高福接受美国《科学》杂志采访直言“欧美国家在防疫期间犯了一个最大错误,就是人们没有戴口罩!”的说法,让他们猛醒。美国人开始戴口罩了,欧洲也都开始大量进口中国的口罩。在恐惧和焦虑面前,西方人抛弃了此前华丽的文化优越外衣。人类在文化心理上重新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戴口罩不仅仅是一种防疫工具,它还是一种文化。在此前一段时间,口罩后面隐藏着西方人的文化傲慢,是铁幕、竹幕之后的“文化布幕”,但如今,一切都落幕了。西方人戴起口罩,意味着他们发自内心接受了来自东方的文化,背后是他们文化优越感的坍塌,一种对于现状的无奈接受。戴口罩,看起来小事一件,但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重大的文化心理挫折。

 
 
  作者/燕志华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从齐国生落马看辽宁司法之殇

  • 夏季补钙正当时,哈药盖中盖助力健康无忧

  • 菌小宝:从肠道微生态到自然生态,共筑生命平衡的健康未来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