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陈娜同学一直与有关部门进行积极理性沟通,前后耗费了大量时间、金钱,不但个人信誉受到严重影响,还蒙受了巨大的身心损害。
近日,各大高校陆续公布了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分数线,研究生招生复试即将到来。不少学子开始计划想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有的自己实地调研,猛然发现——情况不容乐观。
去年10月,“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登上微博热搜

网民议论不断,热度持续至今
统计数据显示,2017-2019级非全研究生高达三十万,随着首批非全日制研究生陆续走向职场,就业问题迫在眉睫。然而,非全日制研究生面临的麻烦不止疫情带来的就业不景气,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问题,也让非全日制研究生倍感焦虑。
“非全日制是什么?没听说过,是函授吗?”
“那不就是在职吗?那我们当然不招啦。”
“非全日制那么水,买进去的能和全日制一样吗,做梦去吧!”
……
这些都是误解和嘲讽,下面我们用一张图告诉你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有何区别?
就业歧视屡现,维权艰难
2019年11月,海南中学公告招聘思政教师一岗位,该岗位要求为全日制本科及以上(这个表述很关键)。陈娜同学向海南中学提交了西南大学出具的研究生就读证明,说明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读身份。她顺利通过初审、现场复试并进入体检环节。可在2019年12月30日,陈娜收到了海南中学的公告被告知其应聘资格被取消。
后续陈娜同学一直与有关部门进行积极理性沟通,前后耗费了大量时间、金钱,不但个人信誉受到严重影响,还蒙受了巨大的身心损害。
在微博“非全研究僧bot”上,非全日制研究生投稿的不公遭遇比比皆是,经过旷日持久的问政、投诉、信访,才让一些用人单位的歧视情况略有改观:
中石化校招公告前后版本对比图
来源:非全研究僧bot
9月初
9月初中建三局各地宣讲,许多非全同胞表示中建三局地产有对非全“一票否决”的情况。
9月11日
中建三局某子公司于公众号发布“已经回答5000次了,不招非全非定向统分统招”。
9月11晚
针对这一言论,不断有非全研究生到湖北人社厅定向举报中建三局地产“一票否决非全”涉及就业歧视,并附上公众号文章进行举证。
9月16日
湖北人社厅逐个打电话给投诉人员,表示投诉人数众多,十分重视,表示彻查。
9月18日
中建三局地产公众号删除相关文章,hr表示道歉。9月19日,中建三局地产清空公众号,疑是内部整改。
9月20日
湖北人社厅给非全同胞反馈,已经联合教育厅上门对中建三局整个集团勒令整改。
陈娜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许多非全研究生在入职时因一个“非”字痛失offer,能力达到了,学历达到了,国家承认,用人单位就是不承认。有HR甚至表示:“如果是秋招,非全日制是不(被)承认的。”“非全日制=本科生”。一番辛劳下来非全研究生却不被承认,岂不是读了个假研?这种“学历歧视”不是单独某家用人单位能改变的,是整个社会要考虑的。
上有政策,下不从之,怪哉
2020年2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印发,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户条件,精简落户凭证,简化办理手续,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
3月5日《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令禁止设置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等招聘条件。
随后,四川、山西等省份教育厅、组织部、人社厅、公安厅、国资委陆续联合发文响应,要求用人单位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
不少单位也闻过立改,如四川眉山市社保局、三亚市教育局就在第一时间正面回应,出具了补充公告:
四川眉山市社保局公告
五部委与多省厅联合发文反就业歧视,依然有用人单位不为所动,堂而皇之在招聘启示中对应聘者培养方式加以限制,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湖南名企,比如中建五局、湖南财信金控、三一集团等单位,校招公告注明只招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疑似违背教育部文件精神。或许用人单位并非有意设置障碍,但有歧义的表述确实给非全研究生带来了困扰。
很多人一提到非全日制就联想到在职,专升本、同等学力等其他学历类型。事实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已经取消了传统的在职研究生,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了全国统一研究生招生考试(没错,考的是同一张卷子)。
六大急要问题,亟待顶层设计解决
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随便一搜关键词,反馈非全研究生相关问题的记录就多达约190条,诉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明确《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的政策适用问题。总体来说首先做好定向选调生、普通选调生、事业单位中的人才引进是否适用于各级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然后是各种就业创业政策是否包含落户补贴、求职补贴等有关政策是否包括了非全研究生。
2.教育部门与人社部门应加强推进非全研究生政策宣讲与督导。督促主管部门发布宣讲会、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
3.非全研究生应届身份界定须有明确、统一口径。教育部及各地各部门对应届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界定。
4.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聘落户限制应考虑取消。目前有些部门和国企对应届生落户要求无缴纳社保记录,导致大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应聘时不能享受落户政策,这点应该取消。
5.定向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可抗力失业风险应有政策兜底。定向非全日制研究生因没有报到证,应届毕业时难以通过校招再就业,社招亦受歧视,这部分学生目前亟需政策帮扶。
6.非全日制研究生中长期发展规划问题。2020年非全研究生招生预计超过10万,2025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在读加毕业人群预计将达百万规模,恳请有关部委参照《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出台政策构建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体系,从源头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有关问题。
对高校来说,是义务,也是机会
这波舆情背后,固然显示出不同用人单位在选才用才上有所侧重和考量,然而从本质上看,仍是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是陈旧的招聘观念。
非全研究生相关舆情从另外一个侧面也提醒我们——宣讲政策,打破歧视。这让我们看到,一些高校积极为毕业生奔走争取权益,有的还出具了推荐信为其保驾护航,切实发挥了母校的洪荒之力,暖了莘莘学子的心。
中南大学与深圳宝安区有关部门交涉协商,为毕业生扫除就业障碍
湖南大学为非全研究生站台背书,向用人单位出具推介信
与此同时,大瀚为一些高校提示下舆情风险:同济大学管理类非全日制单独考试,中科大非全考试标准与全日制分开执行,分数相差达66分之巨,若是各学校单独划分,既违背了教育部统考统招培养非全的初衷,也使非全研究生生源质量难以保障,非全研究生就业歧视问题将进一步复杂化。建议各高校秉着同等质量原则,执行相同的录取政策,以维护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负面舆情。
就业公平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公平的题中之义,事实上,不少非全研究生工作学习并举,经过职场和校园双重锻炼,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这样一批人才平等、充分地参与竞争,无疑将激发“鲶鱼效应”,让人才市场异彩纷呈,这样的图景,也将为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普惠民生提供又一个生动注脚!
作者/ 杨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