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吉林贺厅长撰写的奇书《平安经》如今已经家喻户晓,登上了各大搜索引擎、商网平台热门话题、热搜榜单,成为当下舆论讨论最热话题之一。
跟踪动向发现,公众针对“该书是如何出版”“作者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是真才实学还是徒有虚名”“吉林日报、吉林应急等权威部门为何刻意迎合吹捧”等质疑、抨击及可能存在学术涉腐、公权私用的追问拷问还在不断升级外延,整个舆论呈现出了发酵速度快、话题讨论热、次生关联多等多重因素交叠反复的复杂特征,给后续事件处置带来不少难题。
结合以往类似工作经验,处置这类涉官涉学涉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发公共舆论热点事件,仅仅依靠话题热点的自然冷却、属地网警的一味管控、涉事单位的常规辩解这类被动方式并不会取得多少效果,甚至还有可能会被认为是在刻意消极抵抗,反而反向触发公众更多情绪对立,通过类似扒皮更多细节等对抗方式来表达希望当地主管部门能尽快介入调查核查,主动回应全网舆论关切,以还社会公平公正公义的迫切心理。
分析认为,从目前网上舆论演变形势看,或许是吉林省纪委牵头相关部门介入事件线下调查的适宜时机。理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奇书《平安经》荒诞出版可能潜藏严重意识形态问题需加以线下彻查。奇书《平安经》参照宗教经文经书的惯有体例,以罗列大量所谓“XX平安”等平安体示人,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严重违背共产党员“无神论”的信仰主张,反映出该书作者思想层面可能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意识形态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迫切需要加以纠正纠偏。建议由党的纪律监察部门牵头,会同同级宣传、公安等部门以此为问题线索,按照党委(党组)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具体要求,展开深入彻查,避免这类不良思潮侵蚀党的思想武装。
二是涉事厅长学术头衔、学术成果是否存学术涉腐等相关线索需进一步调查。据后续网上呈现多个针对该厅长学术头衔存疑、学术期刊质量低下等扒皮爆料来看,公众对其利用领导干部身份制造虚假学术人设、违规发表低劣“学术”文章等质疑怀疑呈现直线上升态势,舆论观点呼吁有关部门以此为线索深查深究表现明显,并在人民出版社紧急刊发《人民出版社从未出版<平安经>的声明》的澄清作用下,舆论情绪变得越来越迫切而强烈,需要给予公开而明确的回应,避免这种迫切的舆论情绪被诱入不良讨论轨道,而对社会公信力造成负面侵害。值得注意的是,舆论提及该厅长之所以取得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等学术头衔及能让质量低劣的学术文章发表,怀疑与其任吉林警察学院党委书记等履历有关,这些都需要线下及时跟进、核查清楚。
三是吉林日报、吉林省应急管理厅等省级官媒官网暴露出来的阿谀奉承之风应当全力遏止。舆论发酵过程中,吉林日报、吉林应急管理厅等一批官媒官网刻意迎合、曲意奉承也被大量提及,甚至有不少学者抱团通过类似研讨会等形式唯上和迎合,引发舆论强烈不满。梳理发现,公众已经对事件暴露出来的当地不正之风、阿谀之风表示严重忧虑,“刷新三观”“马屁当道”等评价不绝于耳,持续出现在跟评互动环节,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有声音建议,吉林省纪委不妨以此为契机,抓一抓事件暴露出来的唯上官僚主义之风,问责一批、教育一批、警示一批,全力遏制这种不良风气后续再次蔓延滋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引爆后吉林网警处置态度也备受质疑,不少网民直指吉林网警可能涉嫌存在公权私用违规行为,特别是连解放军总政官微@钧正平 评论文章《#钧评#空谈不能得平安、实干才能保平安》也曾遭删除,这些也需引起引起重视。
《平安经》事件是一次惨痛的负面典型案例教训,需要深刻反省内在一些的固有问题,以不回避、不包庇的心态,来回应民意关切。
要时刻牢记:领导干部要坚持在重大斗争中磨砺,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作者/墩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