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瑞丽市全员核酸检测采样全部结束,截至4月1日上午,已追踪到密接次密接人员1320人。新一轮疫情袭来引发舆论争议,边境地区疫情防治工作的得与失、艰与险成为大众热议话题。
时隔半年后,2021年3月末云南省瑞丽市再次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仅3月31日一日内云南省新增确诊病例6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3例,且均在瑞丽市。3月30日22时起,瑞丽市再度“封城”,全市52所学校停课。
图:2021年4月1日云南省疫情情况通报
来源: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根据人民众云数据平台显示,自2021年3月31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疫情情况通报的公告后,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网等众多媒体进行了积极的转发与传播,舆论走势在当日10时达到了第一次波峰,于4月1日8时到达第二次舆情高峰。不同的观点与声音开始在微博、微信等多个舆论场中持续发酵。据统计,截至2021年4月1日15时,微博相关话题超过10个,#云南新增23例无症状感染者#话题登上热搜榜,阅读次数达到2.8亿次。
在整体的舆情讨论中,“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全员”成为舆论场中的高频词汇,媒体和网民的讨论重点聚焦于目前边境地区疫情防控的现状与困境,以及疫情为何二次爆发的原因等方面。
图:云南省瑞丽市新冠疫情高频词云图
在整体舆情信息情感分析方面,当前各类观点呈现激烈交锋态势,敏感信息占比达34.84%,正面信息占比仅为10%左右,互联网中不乏出现质疑瑞丽市防疫工作不到位以及批评部分媒体的发声未能充分考量边境地区防控工作实施难度的声音。
舆论呼吁堵住外防输入漏洞和加大力度问责
不少媒体在此次疫情爆发后的第一时间表达应加强外防输入,并对有关人员问责。由于边境一直以来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并且2020年9月瑞丽市就曾因缅甸籍人士偷渡入境爆发疫情,不少媒体追问此次疫情为何爆发。例如,为何上次的教训有没有转化成更有成效的防范措施?是否意味着当地“外防输入”仍有漏洞未堵住?如果有防疫失职问题,是否该依法依规追责?同时,新闻联播主播刚强也注意到两次疫情与非法入境的关联,并指出“这次疫情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如果和上次一样存在非法偷渡的现象,那上一次偷渡所暴露出的漏洞难道是没有完全堵上吗?还是说工作出现了松懈?”
此外,媒体也关注到云南省基层干部的自查。据《云南日报》消息,3月31日下午,省委书记阮成发在瑞丽市主持召开“3·29”疫情处置工作现场会议时强调,“瑞丽市再次发生疫情,德宏州委、州政府和瑞丽市委、市政府要深刻反思,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切实扛起‘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责任。”
为何难以防控?
瑞丽边境防控的现实困境引发热议
此次瑞丽再度爆发疫情,除要求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追责外,媒体同时聚焦于瑞丽市边防疫情防控的现状与困境。新华社在3月31日的评论文章中关注瑞丽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条件对于开展边防工作的阻碍,提出瑞丽市边境线长达160多公里,且沿途缺少高山大河等天然屏障。山高林密,地形复杂,一直是边境防控的一大难题。据红星新闻3月31日报道,瑞丽市参与巡边工作的志愿者在采访中提及由于当地边防线过长,不少线路在村寨之中,一些边境线甚至仅有一段栅栏,难以派人驻守,但村中密集的小路却可以直通缅甸,更是加剧了防控难度。不仅如此,不少云南当地网民也表示,国界两侧各个家群交错分布,居民语言相通、生活习惯一致,甚至存在“一寨两国”的人文景观,没有明显的国别界限,瑞丽已经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布控了。
要安全还是要发展?也有部分媒体谈及庞大的贸易吞吐量与人口流动对边境防疫的巨大压力。东方网在31日发表的报道中提到,据瑞丽市政府官方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瑞丽市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中缅贸易总额的66%左右,瑞丽市已成为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经济圈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同时,针对网络上一些激进的要求封闭国门的言论,也有网民提出政府治理“堵不如疏”的观点,疫情的严格防控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是仅仅靠控制边防线难以改善的,“关上国门”无异于饮鸩止渴,知乎用户“lionbao”也发文称“这个时代国门是关不住的,只能加快疫苗的优化”。
不仅如此,自2021年开年以来缅甸动荡复杂的政治局势更是引发媒体和网民对于“偷渡”事件的谴责与政府人员管理工作的关注。据新京报报道分析称目前缅甸新冠确诊病例超过14万例,在疫情与当前局势的双重影响下,缅甸的医疗系统受到冲击,基础设施已然不堪重负。随之而来的偷渡事件也频繁发生,知乎一匿名用户表示“缅甸一日不好,边境就不会安宁,缅北这一块贩毒、诈骗、走私聚集在一起,长期也有武装冲突,人员的不正常流动给政府工作带来严重影响,这一次的爆发很可能就是一系列问题产生的结果。”
舆论呼吁给予瑞丽基层工作人员多些理解
尽管不少声音问责此次疫情,部分自称来自云南的网民用亲身经历,呼吁社会各界理解瑞丽“为了防偷渡到底有多努力”。知乎一位匿名用户指出,瑞丽所有体制内人员全员参与守边,为了对口帮扶,州主管部门均派百分之二十的人员去瑞丽支援,无论男女全员,24小时的轮班守边已持续半年之久。该用户还表示“隔壁系统的大哥守边期间凌晨半夜猝死,年仅32岁,我系统53岁有呼吸困难问题的大哥也半夜上厕所的时候差点儿昏倒”。这一回答截止4月1日上午收获了3249个赞同,不少知乎网民也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此外,在微博平台,网民@ Peperoncino_ 表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瑞丽人我想告诉你,从国内疫情开始到现在瑞丽人民已经倾尽所有为疫情防控努力了,一个小县城可以连夜全城做核酸,你知道瑞丽边境线多长吗?你知道我们很多人的父母在你们阖家团圆的时候驻守在一线吗?本人今年寒假有幸参与到了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中,更加切实懂得了边境疫情防控的艰难。”
同时,部分网民呼吁媒体对瑞丽疫情的报道应当更加精准。微博网民@faaaaaaa菜 指出,“地方防疫措施有漏洞,这耳刮子扇的不该是24小时轮岗守边境的群众吧,希望官媒精准问责,用词准确点。”微博网民@螃蟹噢 则认为,部分谴责瑞丽疫情防控不力的人抱有“守边人民的付出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就是害国害民”的想法,而“把一部分人的委屈写出来”或许是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关注的层面。今日头条评论员佘宗明认为,未经他人苦,莫批他人不足,瑞丽不大,但防偷渡的压力很大。舆论不要隔空批瑞丽“没吸取上次的教训”了。也就是说,疫情反复无常的现状下,不少网民对边境疫情防控的困难表示理解。
可以说,这些声音反映出,网民希望以瑞丽为代表的边境地区的管理困境被舆论所认知和理解的朴素愿望。微博网民@提刀探花在缅北用一段偷渡的视频和生动描述再现了中缅边境的一个缩影:“你拉着铁丝网,全市上下你组织人昼夜不停的巡逻,还从邻近的地州调来了1800人,他躲在草丛里,趁你不注意那几十秒,搭上楼梯,爬上楼梯,三步两步,再一跳,就偷渡进入了中国境内,然后消失在了夜色里。”这一仅仅7秒视频,在3小时里被观看了超过10万次,显示出网民对于通过短视频了解边境疫情防控的需求较高。
点评
在全国疫情控制进入新局面下,瑞丽时隔半年再次爆发疫情,牵动每一位民众的心。传统报道中,对于疫情出现后的第一时间“问责”往往确实能起到重要的震慑作用。尤其是疫情防控已经是在基层政府重要的绩效考核指标的情况下,主流媒体的声音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基层政府对相关事件的重视。从疫情开始之初至今,边境的疫情防控和管理愈发成熟,“震慑性”话语的作用不可忽视。
但是,为何此次事件中,不少网民不仅并不谴责瑞丽的防控不力,反而表示高度理解?伴随着疫情零星点状爆发逐步成为“常态化”,不少地区的公众都经历了或许不止一次的公共卫生危机,随机性较强、而又防不胜防的零星爆发使得疫情变得“与每个人都有关”。因此,舆论对于疫情不再是“如临大敌”,也不仅仅将疫情视作一个“遥远”“与我无关”的事件。这其实意味着,舆论面对疫情的视角从“他者”逐渐转向“我们”,因此更容易对疫情防控中的种种方面感同身受。同时,与迅速“问责”的官方视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丽守边居民的发声。基于个人生命体验的叙事方式,带给网民设身处地的体验感,而舆论视角的转化,使得后者的叙事方式收获了更多的共鸣。
事实上,这种视角的转化有迹可循。在2021年初河北省的疫情中,有三名疫情防控不力的干部被迅速问责。但有网民认为,疫情突然爆发,能在最短时间内将其控制才是关键。政府部门和医护人员不是神,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摸排更是辛苦,应多给予一些支持和理解。而此次疫情中,“呼吁理解”的声音不仅是少数,舆论场注意力更加从基层干部进一步“下沉”到每一位工作者。这并非是网民“谅解”管理不力的行为,而是体现出舆论场对与疫情防控中的各种不确定事项展现出了包容理解的态度,这背后是舆论场对于基层工作者的认可和支持,也是一种舆论场对疫情的心态常态化、成熟化的趋势。
同时,此次事件中,舆论场对与瑞丽边境疫情关注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多元化,也为基层政府的宣传工作提供思路。边境疫情防控可以说已经是“老生常谈”,但多数报道强调边境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战略性,而实际上边境疫情防控到底有多困难,守边人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在以往的报道中可能并不直观。此次事件中,不少网民通过云南群众基于自我经历的叙述,和边境的地图、视频、影像等资料了解边境,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且,除了疫情防控本身,中缅边境的经济、政治、地理等问题也进入了舆论的视野。这可能意味着,比起自上而下的“问责”态度,舆论场期待自下而上的详细信息披露,期待一种更具人性化的疫情叙述话语。而这样一个开放互动的信息披露过程,也无形之中让各方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过程中。
作者/赵紫荆 姚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