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声音和态度相互碰撞,经过社交媒体的聚拢效应而显得愈发强烈,边界愈发明显,舆论出现明显极化。
舆情概述
2021年8月26日,福建福州中院公开宣判,以被告人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吴谢宇自行辩护中表示认罪认罚,但恳请法庭能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8月30日,媒体从吴谢宇辩护律师冯敏处了解到,吴谢宇对一审判决不服,将提起上诉。
案发6年后,这起备受关注的“吴谢宇弑母案”再度成为舆论焦点,引发广泛热议。擎盾数据监测显示,自宣判当日至9月2日上午,相关网络舆情累计16507条/篇,舆情呈高热态势。
舆论观察
在普世价值认知当中,弑母是挑战亲情伦理的极恶事件,极易刺激公众神经、引爆舆论情绪。因此案发后,犯下弑母罪行的吴谢宇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千夫所指,舆论场上对其处以极刑的呼声一直十分高涨,形成强烈的负面情绪宣泄。但与此同时,舆论场上还存在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他们从施害者的成长环境、心路历程出发,强调个人成长悲剧并归因于社会教育的失败,同时借助社交媒体的匿名表达来营造出明显的共情氛围。两种声音和态度相互碰撞,经过社交媒体的聚拢效应而显得愈发强烈,边界愈发明显,舆论出现明显极化。
一方面,针对吴谢宇的极端言论遍布网络,舆论审判意味明显。多数网民基于个人朴素的情感表达,加上社交媒体匿名发帖的便利,在网络上肆意进行辱骂、发表极端性言论。尤其是针对吴谢宇弑母以及嫖娼挥霍等细节,网民表达出的负面情绪尤为强烈。同时,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下,法律原则精神常常遭到忽略,网络云判案动辄“死刑起步”“今日案发明日不破就是渎职纵容”“怎么还让他活着”“还有脸上诉”,舆论审判十分常见,对理性舆论的构建形成冲击,也对司法独立构成干扰。
另一方面,认为吴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吴弑母是一个社会性悲剧的声音也在舆论场不断汇聚强化。他们强调吴名校高材生的人设光环、家庭环境的严格沉闷和个人成长的孤苦不易,并以家属亲戚的怜悯恻隐来突出吴人性本善,呼吁“罪不至死”。有网民表示,“吴妈妈要求每天通电话视频进行汇报甚至以死要挟这令人难以忍受,其实他是个善良的好孩子。你们都指责我我也这么说”。有网民表示,“孩子很可惜,他妈妈在天之灵肯定也不想看到他死”。还有网民认为吴可能有心理疾病,精神病可免刑责。类似观点在社媒获得高赞,与声讨、严惩呼声形成鲜明对比。
舆情评析
在一些重大案件、高关注度社会事件当中,社交媒体在舆论监督、民意反馈等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但相伴而生的是网络群体极化所致的非理性偏激现象,网暴、谣言、泛娱乐化和非道德化等问题层出不穷,阻碍了清朗网络生态的构建。网络舆论极化存在着舆论主体正义感与非理性的博弈,倘若放任其发展,不仅有损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的发挥,对公权力形象也构成潜在威胁,特别是司法形象首当其冲。因此防范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做好舆论极化的堵与疏功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课题。
以法治精神助力主流价值观构建
弑母行为是严重挑战亲情、伦理的极恶事件,因此网络中各种负面情绪迅速集聚,形成极化强烈的负面情绪宣泄。这种负面情绪的肆意宣泄大多源自于公众朴素的正义情感,但由于朴素情感与法律精神的时常相左,容易掩盖事件本质和真相,造就“后真相时代”的事实模糊。因此,提升公众法治素养、拔高公众情绪宣泄阈值,是防范舆论极化的有力举措。特别是在吴谢宇弑母案这种高讨论的重大案件当中,政法单位在普法宣传中可着重强调法治的程序性,防止舆论以偏激观点施压,甚至“绑架”法律的正当程序。同时,在涉及弑母、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矛盾等严肃事件中,要警惕各种不按常理出牌鼓动对立话题、恶意制造矛盾的不良倾向,加强对此类信息的甄别。
从根本上来说,避免舆论极化倾向进一步恶化的关键,在于加快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舆论极化的最大的克星和最好的纠偏良药就是建立在主流价值观基础上的多元和包容,当主流价值理念和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公众就能习惯不同意见的碰撞,也就能容纳不同利益诉求的表达,从而避免舆论的两极摇摆和两极对立。
媒体要加强新闻专业主义规范
近年来,骇人听闻的弑母案已发生多起,每每引发舆论震惊,涉及未成年人、名校高材生等案件因其话题的独特性,喧嚣当中舆论往往会呈现分化。在这些案件当中,新闻媒体扮演了传播报道的主角,部分媒体常常陷入猎奇、碎片、煽情的传播怪圈,甚至出现诱导性、偏向性报道,不仅导致案件警示意义弱化、严肃性被消解,还容易话题失焦、产生群体争议进而形成情绪对立。譬如,在吴谢宇弑母案当中,庭审现场公开后,一些媒体自媒体花费大量篇幅起底吴谢宇潜逃期间挥霍嫖娼等细节,塑造出一个冷血无情的凶手形象,持续刺激网民愤怒;与此同时,也有媒体自媒体从吴谢宇的成长经历出发,侧重讲述其智商超群、为人热情以及精神挣扎,烘托出天才误入歧途着实可惜的氛围。报道主体过分挖掘碎片信息建立弑母者反差极大的双面性格、运用感情色彩浓厚的挑动性词汇、对弑母细节的不恰当量度把握等等,都成为加剧公众情绪波动的诱因。因此,新闻媒体应该建立起类型事件的理性传播范式,以新闻专业主义视角确立报道议题和报道策略。在弑母这种极易刺激公众情绪的案件当中,将其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问题揪出来,引导公众进行理性探讨而非流量至上热衷网络起底挖掘限制级细节,这不仅对于疏导负面情绪、避免群体情绪对立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使这类事件最大程度上发挥警示、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