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对首先曝光网文的情节细节产生了大量基于弱势标签的共情心理,一般来讲后面很难彻底扭转改变,除非之后不断有一些经得起舆论“放大镜”式推敲的细节曝出。
和之前判断基本一致。昨日晚间,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检察院、济南市公安局槐荫区分局相继通报了“阿里女员工被侵害”案最新进展,对另一涉事人王某文作出了不批准逮捕决定,以治安拘留十五日的处罚终结案件。
跟踪今早舆论初步反馈发现,网上不同程度出现了质疑、不解、抵触等对抗性苗头,普遍存在针对当地检察院、公安局使用专业术语表述上的理解误区,需要及时通过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和专业科普进行正确引导,因为结合以往类似情况判断,一旦这些因误会误解而形成的对抗对峙苗头被刻意渲染和强化,势必会引发负面连锁反应,届时如果再有一些极端女拳主义群体介入破坏性议题炒作,恐怕将十分被动。
分析认为,当前舆论集中出现上述质疑声音,主要是惯性地误解了法律术语层面关于“作出不逮捕决定”的含义,想当然地将“槐荫区人民检察院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错误理解为“王某文不存在猥亵事实”“王某文不违法”,再加上早间一些新闻媒体、商业网站、营销账号均集中使用“事件大反转”“王某文不构成犯罪”等不完整不全面作为标题援引,及此前部分网民或多或少都存在“先入为主”的固化印象等思想影响,造成了当前较为明显的反怼舆论假象,需要及时帮助引导,否则一旦后续舆论连续成势,将难以有效“解局”。
建议济南市人民检察院、济南市公安局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认证账号优势,对“不批准逮捕”“治安案件与刑事案件”等专业术语展开权威解读,尽快澄清舆论误解、及时消除舆论误会。同时,也可通过邀请法律博主等专业人士帮助解读的方式,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案件通报内容涉及的法律知识误区,以防止这部分群体因不能及时接受正确观点的引导而被一些错误言论误导带偏带歪。
另外,要特别注意舆论中另一种猜测声音引起的次生风波,即猜测检察院是否受到舆论干扰而被迫认定王某文妻子反击文属实,产生“阴谋论”猜想,再借助类似“阿里公关”“官方隐瞒”等有罪推定关联,造成舆论偏离客观轨道。
事实上,这种声音具有一定市场,带有很强的迷惑性,往往会诱使许多围观网民在不断联想中产生强化暗示,需要运用类似舆论心态剖析、群体心理分析等“高级战力”方法进行纠偏引导。
这里提供一个分析角度,供当地和我的读者朋友参考。我们知道,舆论带有很强的“先入为主”心理,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对首先曝光网文的情节细节产生了大量基于弱势标签的共情心理,一般来讲后面很难彻底扭转改变,除非之后不断有一些经得起舆论“放大镜”式推敲的细节曝出。
因此,舆论热点防守一方的难度要远高于进攻一方。以这次事件为例,经过连续多日的网络发酵,在大量“周某惨遭猥亵”“领导玩弄下属”等受迫害议题影响下,公众很自然地产生了针对受害人周某的一致共情心理,这是人性与道德的本性使然。
在这种情感站队的舆论大环境下,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早早选择站在周某这边的网民,都会有意无意地带着“放大镜”去逐一核实后面王某文妻子反击文中的每个细节,因为每个人都不会轻易推翻自己原先的结论,但凡有一点点不合情理的地方,都会拿到台面上作为争辩依据,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舆论心态。
所以,我认为从王某文妻子反击文发出后的网上反响来看,文中所列的论点和论据,无论是可信度还是可靠性,都要更高一些。也就是说,虽然从舆论观感上,对王某文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是得益于王某文妻子这篇有理有据的反击文,但真正让其免予刑事犯罪层面惩罚,仅作出治安处罚的最根本原因,是检察机关认真核查下的充分事实和法律依据,这与舆论没有实质性的因果联系。
同时,关于周某是否存在夸大、诬陷嫌疑,建议当地公安同步彻查王某文妻子反击文中提到周某存在有意挑逗、勾引王某文的多个爆料细节,全面还原事件始末,以还一个事实明确、脉络清晰的事件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