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最新报告再次展现了全球 AI 人才中的“中国力量”。作为聚集、联结中国 AI 领袖、专家、精英的主社交资讯入口,新智元今天迎来两周岁生日。
高盛报告指出,中国 AI 人才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在赶“英”超“美”
昨天,新智元为您介绍了高盛的最新报告,报告分析中国已成为 AI 领域主要竞争者,在人才、技术、研发投入、数据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唯一的短板在芯片。
在中国近年来取得的 AI 成就中,其中有一个因素,既提供了中国 AI 发展的驱动力,本身又是发展取得的成果:AI 人才的大量涌现。
从学术层面看,这一点体现在全球发表的顶级 AI 论文中的“中国力量”上。
李开复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指出,2015年全球发表的顶级AI论文中,有43%的论文作者里有一名及一名以上的中国研究人员。如果按照被引用期刊的数量来计算,那么2014年中国已经超越了美国。
从产业层面看,中国 AI 产业的“人力资源”也已经可以比肩硅谷巨头。以“BAT”为例,腾讯研发人员的比例达到51%,位居首位,阿里巴巴和百度紧随其后,分别为45%和43%,均高于谷歌(38%)和微软(32%)。
AI 人才成为中国企业以百万年薪争夺的稀缺资源
AI发展中最重要的四个因素分别是人才、数据、基础设施和芯片。高盛认为,中国已经拥有了其中的3个要素。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商业化让人才的稀缺性变得更加明显。微软研究总裁Peter Lee打了个比方,获得一位顶级AI研究员的成本堪比获得一位美式橄榄球联盟的四分卫。
不过在招揽人才方面,中国AI企业毫不吝啬。
据高盛统计,与亚马逊、谷歌、微软、苹果和Facebook相比,百度为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科学家提供的基本年薪为12.6万美元,仅位列六家企业中第五位。Facbook凭借16万美元的年薪位居第一。
但是如果算上每年的分红和权益,百度则依靠22万美元跃居第三,仅次于Facebook的27.3万美元和微软的24.4万美元。
腾讯副总裁姚兴认为,中国企业提供的薪资足够有竞争力,同时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许多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人员都有中国背景。
新智元微信公众平台订户每年跨越10万台阶,两年来规模已超20万
中国 AI 的全球崛起,正是新智元诞生和成长的绝佳土壤。
自 2015 年 9 月 7 日上线以来,新智元微信公众号平台读者数量基本上是以每月增长 1 万订户的速度发展。在 2016 年 8 月--上线还不满一周年时--突破了 10 万大关;一年后的 2017 年 8 月,突破 20 万。截止发稿时,读者人数为 211239 人。
今天,是新智元两周岁的生日。新智元微信公众号已拥有超过 21 万订户,微博订户近 8 万,包括头条号等平台在内的订户超 30 万。此外,新智元更拥有中国最权威的人工智能智库, 50 个专家微信群,5000 余名在线专家,每月组织新智元百人会论坛。AI 人才的宝库,是新智元的最大财富。
新智元两周年,新智元核心团队在此向20万订户问好,感恩大家两年来对我们的关注与支持。
聚集在新智元社群中的 AI 人才构成如何?最关注的领域、企业、技术是什么?他们获取资讯的渠道是什么?甚至,具体来说,哪些专家是新智元的高参和忠实读者?他们的阅读习惯是什么?
值此新智元成立两周年之际,就让我们给您透一透“家底”。根据此前新智元进行的 20 万读者大调查的调查结果,为您展示是怎样一群人在和您一道关注、支持着新智元。
新智元智库专家最关注的十大AI产业巨头: 谷歌、亚马逊、Facebook、微软、苹果、BAT、科大讯飞
首先,让我们看看新智元智库专家最关注的十大AI产业巨头。
我们的调查从新智元人工智能智库中抽取近 100 位智库专家有效问卷进行分析,调查覆盖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学术专家、产业领袖、企业决策者等。
同时,我们请参与调查的智库专家为新智元留下了宝贵点评和意见,如:
一个月间,我们聚在会议室中,将新智元订户和专家们的每一条留言与评论投放在大屏幕上,一起阅读、学习、讨论,汲取养料,希望我们能做得更好。
新智元衷心感谢专家们的慷慨赐教!
新智元 20 万订户最关注的5大AI技术: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算法、自然语言理解与通用人工智能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新智元 20 万用户的反馈情况。
本次调查从新智元 20 万读者用户中抽取上千个有效样本进行了分析,新智元用户群中近 80% 是人工智能企业决策管理层、研发者、教授学者、高校硕博士;用户中超过 50% 每日必读新智元文章;给新智元内容评分 4 分以上者占比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