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生命周期短,并非都是内容不够优质,根本上还是在于粉丝已经审美疲劳。而要消除这种疲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种成瘾机制。
网红多短命,为何粉丝“喜新厌旧”?
大部分网红的生命周期都比较短。就像曾经的韩寒、留几手等,这些红人都曾经引得无数人追捧,但是粉丝也会有审美疲劳的时候,从而去追逐其他的网红。
比如现在的火的一塌糊涂的papi酱,可以算是中国第一网红了,但粉丝也总有一天会对她现在的吐槽方式感到厌倦。
这时就需要提到“网红应该怎样延长生命周期”这个话题了,而提起这个话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
提高内容制作水平,持续创造出更多的优质内容。
这个答案不能说是错误的,但至少是不全面的。因为想到这个答案的人往往都犯了一个成名网红经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忘记了自己最初走红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草根出身的网红,之所以能受到广泛的关注,原因通常和制作水平没有什么关系,很多草根网红最初的作品甚至可以用粗制滥造来形容,没有专业的设备、没有专业的剪辑、缺少团队的支持,单从制作水平上完全无法和正规团队打造的作品相比。
但是这些因素并没有成为走红的绊脚石,他们之所以走红更多都是因为创新以及拥有独特的视角,让用户产生新鲜刺激感。
随着接下来类似的作品的越来越多,用户自然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从降低了对网红的关注度。而这点是提高制作水平无法弥补的。
你当初成功原因和制作水平没有什么关系,那么当你的粉丝因为审美疲劳降低对你关注度时,想要重新获得粉丝的关注度,靠提高制作水平当然是不行的,就好比一个人天天吃苹果已经吃厌烦了,这时就算把苹果放在金托盘上拿给他,他也不会喜欢吃。
之所以会有”审美疲劳“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外界刺激慢慢适应,从最初的充满兴趣到后来慢慢变得没有感觉,这点无论是对于美食、歌曲还是其他事物都是一样的。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想出的解决办法就是不断的制造新的优质内容,想尽办法去写出新的缎子或者做出更有趣的视频。但是这些做法其实网红生命周期的延长并没有太大作用。
当粉丝对一个网红产生审美疲劳时,就会说:最近的作品没有什么意思,质量也没有原来好了。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才让我们对曾经疯狂追求的东西产生审美疲劳呢?这时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刺激疲劳。
大众对于外部所产生的刺激(这个刺激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感官刺激,也可以是物质刺激),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最终就是逐渐适应刺激,也就是对刺激没有了感觉。
这个概念会让人感觉沮丧,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从所有外部的刺激中所获得的幸福感都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不论外部刺激是什么。
比如有人曾经对彩票大奖得主进行幸福感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多数人中奖后的幸福感只能维持6个月左右,6个月之后大奖得主的幸福感就会恢复到中奖以前。
同样,学生被名校录取,幸福感立刻就会大涨,但是也只持续几个月,当入学之后,慢慢的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幸福感就恢复了原来的水平。
男女朋友第一次约会时都会非常兴奋,同时充满了幸福感。但是随着交往的时间的增加,两人之前就很难再找回当初的兴奋感了。
当然,这个概念也会有让人感觉高兴的地方。因为根据这个概念,你因外部刺激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也只会持续一段时间,无论你是丢失了钱包还是被炒了鱿鱼。
比如你从家到公司的距离非常远,每天要花费几个小时在路上。刚开始你肯定会感觉十分痛苦,但是当你坚持了一年之后,就不再会有强烈不爽的感觉了,因为你已经适应了每天几小时花费在上下班路上的生活,你不会为此再产生负面情绪了,这就是刺激疲劳。
总结来说,所有无论什么的外部刺激,好的、坏的、让人兴奋或者让人沮丧的等等,最终这些刺激都会被慢慢适应。因此那些刚开始会让我们感到好奇、有趣的事物,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最后都会感到厌烦。
网红生命周期较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让大众感觉新奇和独特的网红作品,一开始会受到大众追捧,但是时间长了,大众就适应了这种模式的作品,之后感觉到的就是无聊、没有心意。然后开始寻找能够给自己带来新体验的其他网红。
现在我们找到了粉丝对网红审美疲劳的原因,那么作为网红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既然粉丝对网红失去兴趣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刺激疲劳,那解决方法自然要从刺激疲劳上入手。
消除粉丝审美疲劳,网红必须制造新刺激
刺激疲劳针对的是同一种刺激,那么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不断给粉丝带来新的刺激,让粉丝产生新的体验。
这种方法很多网红都会使用,比如逻辑思维在每天保持更新自己节目的同时,经常会搞出点新花样,让粉丝们保持对自己的新鲜感觉。比如买月饼、1200万投资papi酱等。这些新花样就会对粉丝们不断产生新的刺激。
即使不开展新活动,没有新花样出现,同样的内容更换不同的包装形式,这对于粉丝们来说一样是新的刺激。
比如一些段子手网红已经有点让粉丝感觉审美疲劳,这时将原来的热门的段子做成视频,就马上可以吸引到粉丝们的关注,过段时间再将缎子改编成动漫,又刺激一次粉丝,等这股风潮过去后,还可以改成真人版电影,继续去刺激粉丝。如此依赖就能够让粉丝不断产生新的体验。
实际上,“刺激疲劳”是很早就存在的概念,在企业营销的层面,它被称作“品牌老化”,曾经非常流行的品牌概念,随着时间流逝,消费者逐渐适应了品牌的宣传,开始对它越来越无感。
所以,要防止品牌老化,就要在保留它的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生命。那些世界级老品牌,无一不再不停地更换包装,升级概念,使人们感到新鲜的刺激。网红也是如此,要保持不老化,就要一直保持新鲜的刺激。
感官刺激易消逝,唯有价值永留存
为了防止用户对网红审美疲劳,所以网红需要不断的对用户产生新的刺激。但是无论有多少新花样,用户终有一天会厌倦,因为花样换来换去,但是人是不可能更换的。
并且在为了对用户产生新刺激而不断换花样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有可能因为一次的失策而将过去建立的良好形象毁于一旦。
那应该如何去做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市场上早已得到了解决。我们可以想一下,经过多次刺激之后用户会对网红产生审美疲劳,但是为什么用户不会对公司的传真机产生疲劳呢?网红能不能像传真机一样,不被用户感到审美疲劳呢?
因为传真机它能够帮助你完成一件事情(收发传真),所以你需要传真机的存在,它本身具有使用价值,而不是对用户产生感官上的刺激。同样,网红如果想像传真机等类似的工具一样,就需要具备可利用的价值,即:网红的存在能够帮助用户去完成一件需要被完成的事,而不是仅提供感官体验。
比如王自如创办的Zealer,该网站为用户提供电子产品评测资讯,这些资讯就可以满足用户希望得到满足的需求。
当用户看某新款电子产品发布会时,发布会上厂家自然将产品说的完美无瑕,但是用户希望得到从专业角度来客观评价该产品的信息
用户的这种需求,不是因为王自如才产生的,即使没有他,需求同样存在。王自如就帮助用户解决了这一需求,他对于用户就是用可利用价值的。
那作为一个网红,如何做才能算是有“可利用价值”?
最基本的标准是:用户是否会因为一件日常他所需要做的事情而联想到你?你对他来说是否有用?
比如说,怕上火喝加多宝,加多宝就拥有了一个可利用的价值。这就是它的可利用属性。如果你也有了这样的可利用属性,那么你具备了价值。
让自己变得“可利用”——建立粉丝成瘾机制
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针对成瘾机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有两组鸽子,第一组鸽子按红色按钮,100%掉落食物,那么鸽子吃饱了,按一会就不再按了。
第二组鸽子按按钮时,只有一定概率才能获得食物,也许需要按60次鸽子才能获取食物。在这种非100%奖励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鸽子都会选择疯狂地踩按钮,几率再小,它们也不会因此气馁。
这些鸽子几乎以1分钟踩200次的频率,接连不断地踩15小时以上。是不是很像人类打游戏时的场景?
如果说让自己变得可利用,是用户从你这里得到东西(价值),那么建立粉丝成瘾机制,就是让粉丝自己付出,则不容易产生“刺激疲劳”。
用户在不断努力地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反馈,他就会觉得这是给自己努力的酬劳,会更有成就感,更不容易产生刺激疲劳。
所以身为一个网红,如果能提供给用户的仅仅是你的付出,这些外部的刺激,对用户来说很容易就厌倦的。但是让用户自己付出,他们就更有归属感。
比如说组织线下会议,组织粉丝群读书会,评选优质粉丝,让用户帮网红做一些简单的事情类似于提供选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