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真相再陷“罗生门” 呼唤媒体与公众的双重理性

admin2025年05月03日 07:57:20
阅读:
标签: 罗生 真相 公众
分享:

当报道事件包含多方主体、道德争议等等复杂因素时,媒体呈现该如何避免被戏剧化、情绪化等倾向左右,而陷入真相的“罗生门”?

  “江歌案”的庭审仍在进行中。
 
  在全媒派本周推送《江歌案再牵公众神经:全民脑补时代,媒体如何引导失焦的注意力?》中,我们梳理了这一事件在媒介的呈现,却发现在舆论热潮之中,媒体报道与公众视线的落点,似乎都有些失焦。
 
  当报道事件包含多方主体、道德争议等等复杂因素时,媒体呈现该如何避免被戏剧化、情绪化等倾向左右,而陷入真相的“罗生门”?
  全媒派读者从这一事件出发,又不限于案件本身,理性探讨之中,也见对新闻职业规范的坚守。
 
  注意力因何失焦
 
  关于江歌案及其媒介呈现
 
  读者先从案件本身及其媒介呈现开始讨论:公众的注意力被什么干扰,部分媒体为何会选择情绪多于事实的呈现方式,而这一切,又会对案件与当事人产生什么影响?
 
  @方晴晴子:人总是容易悲天悯人 所以遇事总喜欢将自己代入弱势群体。
 
  @真实:想象中的真相;失焦的注意力;谁在主导舆论走向;我们对于刘鑫的批判远远大过杀人犯。
 
  @Oliver:说实在的,百姓只想点开自己想看到的真相。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至于摘取悲剧本身的理性事实,并不感兴趣,应该是更想关注本身的矛盾和冲突。
 
  @齐凤权:“江歌案”应该是这几年里议程失焦的典型案例了。同时,关注点应是法理or伦理仿佛都各有依据……
 
  @蒙的全对:看起来媒体好像没有带节奏。但是尤其在微博140字呈现中他的每一句话都透露着自己的观点与迎合。话都是真的,但是片面了也容易失实。
 
  @Dxlkslbccdtks love:在后真相时代,情绪成为左右我们对新闻事件看法的主要因素,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我们往往会情绪化,会陷入善与恶,贫与富等的二元对立中,会选择站队,一旦接下来的媒体报道或者真相走势与自我期待或站队不符,就会产生批判心理,甚至抵制这种真相,而不少媒体为了获得受众的关注,往往就会迎合受众这种并不正确的关注点和注意力,于是舆论越来越偏离原有的方向,开始失焦。
 
  @chuu??:网络时代的传播模式和商业逻辑就是这样。信息杂芜,议程及其属性越来越多元,时间、精力、认知都有限的公众注意力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处在罗生门之中,公众失去控制感,而“吸睛”的标题新闻提供了建立控制感的幻觉,于是他们相信并且分享。
 
  引导注意力,还是需要客观公正的媒体,及时发声。这确实很难做到,因为相对于获取真相,制造谎言的成本太低。但将公众从幻觉中抽离出来的力量,不能消失。如果说离真相越近,离恐惧越远。那么没有真相的世界就是一场恐怖片。
 
  @L-雪:在碎片化传播的社交媒体时代,真相缺位之下的情感先行,基于移情、补偿和共情效果产生的网络言论,使原本伸张正义式的初心南辕北辙。不仅不会促进真相的来临,反而使真相更加模糊。在江歌案中,这种后真相的特征也尤为明显。
 
  拒绝“脑补”
 
  公众需要理性
 
  读者@yolo.提到,“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如今人人都拥有表达机会,而我们如何鉴别、如何表达的相关媒介素养的提升,也该提上日程了。
 
  @ W:这次我觉得真不是媒体带节奏了 从开庭开始很多报道都主要报道庭审里双方提供的证据细节 不允许录音拍照连现场图都画出来了 整体上走向没有太偏都在关注事件本身。出乎意料的是就算这样还有网友重点放在 刘鑫就是锁门了 。这也是先前被自媒体的节奏带的太厉害了结果主流媒体拉不回来了吧。媒体如何客观呈现事实很重要,公众媒介素养也不能忽视。
 
  @施拉姆是我男神!:相比之下,新京报的报道还是比较客观理智的,只是感觉大众已经被自己的脑补蒙住了双眼。
 
  @Sheh佘晓君:每一次这种新闻的出现,公众总是被各种舆论占据了自己感情的大部分,然后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所谓事件中的坏人,同情好人。恰好最近这种新闻又很多,导致公众视觉疲劳,情感疲劳,失去了判断能力。红蓝黄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自媒体泛滥的时代,公众不应该被舆论带着走。什么时候,理性看待每一件事件竟然变得如此重要了。我也是一个学新闻的学生,我更希望这个世界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地看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
 
  用事实说话
 
  媒体人的职业坚守
 
  为了避免公众所掌握的信息不足,而“脑补”解读产生的观点极化,从事实源头带来理性认知无疑是媒体的重要责任。江歌案庭审之后,有很多媒体即时发布案件最新进展。对于媒体来说,关于吸引流量与呈现事实,双方都是报道的效果,但并非都适合作为目的。
 
  @小妖精??:真相只有一个,而想象却无穷无尽。要让真相走向公众视野,这要求记者要及时准确的把握舆论走向,避免失焦。理性 克制 清醒 正义 张弛有度  作为未来的记者 时刻勉励自己。
 
  @左海:永远说真话,永远是媒体人。
 
  @L-雪:我从昨日的各大新闻机构的报道中看到,自媒体和新媒体在社会公共事件中核实新闻事实和还原真相所做出的努力。不同角度的直播,实时报道法庭审判的发生进展,高度还原事发现场等。
 
  比如,局面的记者王志安在昨日法庭即将开始时,在他的个人微信账号对江歌案的整体报道安排进行说明,说实话,言语中感觉到王志安拼力想把最真实、最客观的新闻信息传达出来,他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担心舆论会产生偏差、担心受众理解信息有情绪化走向,毕竟之前的25段小视频引起的对片面信息的片面性解读不是件好事。另外的一个媒体很有亮点,凤凰卫视专业、迅速、权威的报道,让我特别佩服出境记者。简单的说,我看到了人间的大爱。
王志安进行复盘直播
 
  @呦呼:希望媒体多站在事实的基础上发言,宁可少说也不要说错吧。
 
  @玩偶式的野心家:无论什么时候,呼吁客观,理性的声音都会被脑洞太大的舆论湮没,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的影响越来越强,越来越有力,但是这也会在很多时候听不到一些不同的微弱的声音。猜测的过程或者结果,呈现在网络上,很快就变成了真实的现实。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媒体的报道,不该以掀起情绪的标题来获取阅读量和关注度,更不该遗漏任何采访过程中的细节,无论是否重要。
 
  但其实大部分新闻事件都不存在鲜明的二元对立,只有理智地看待,才有可能不被情绪左右,才能看到事件的真相是什么,同时媒体也不应该仅将满足受众的注意力作为唯一的要求,比起满足受众的需求,揭示新闻事件的真相,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才是其应该承担的责任。
 
  @桔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总觉得,失焦的注意力不是一方就能起作用,需要的是多方协同。愿有人坚守,愿铁肩担道的正义感永不缺失,也愿芸芸众生的我们能够参透正义的真谛。
 
  @杨小昭:真相自有其万钧之力。即使是华丽的霸王别姬,力量也在于真实的市井人性。对于真相和信任度的底线,是新闻媒体最令人欣赏的品质。
 
  影响力与责任如何匹配  关于自媒体的争议
 
  在评论区,同样出现了这样一个话题方向,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受到了质疑:在每个传播节点,大V、自媒体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将原本可能被海量信息淹没的话题,带入人们的视线;但又因为其观点和解读方向过于直接,而被指责。
  @桔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江歌遇害案,一些自媒体人都带了情绪化倾向来现在道德高地对刘鑫进行舆论制裁。他们抓住了大家敏感的神经,运用自己的流量优势带起普遍的声讨。而不必为此担起太多的责任。
 
  @西毒:自媒体和新闻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它只不过是引起大众注意,再加以叙述自己的观点而已。而新闻就需要准确性,及时性。
 
  @Herink:媒介素养,艺术素养,职业素养,生活素养……任重道远,道阻且长,循序渐进,正路野路记者写手们齐上阵,标题党满天飞,加之读者脑补,不加入电影编剧行业真是可惜了。
 
  @Glacier:客观专业。现在的自媒体写新闻就是提取话题再找亮点最后再戏剧包装,案件的复杂性和人性的不稳定性谁管。
 
  众声喧哗之中,真相还在来的路上。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每个发声的主体,都承担起与传播机会相匹配的责任。如读者@江覆所说,“在媒体抢夺注意力、新闻呈现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下,真相有可能成为偏见和倾向性报道的牺牲品。所以传媒界真正的变化不是大众媒体的终结和新的自媒体文化的出现,而是二者融合共同迈向一种新的认识方式。
 
  这种方式使得媒介素养成为必要,对事实真假的辨别成为每个人肩头的责任。”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