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某某请假期间,10月29日下午班主任主动家访,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过程愉快。家访时毕某某曾表示,与其家长有过多次争执。
事件回放
近日,一篇名为《15岁初中学生被老师理光头,十天未上学跳楼自杀》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
文章称,11月2日下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一初三学生在家跳楼身亡。家长认为,孩子自杀与此前班主任强制其理光头不无关系,因此希望校方为此承担责任。
11月12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太白校区就此发布回应称:2018年10月22日下午4时左右,涉事班主任在征得家长和该生同意后,陪学生毕某某去理发店理发,理的是平头,不是光头。理发后家长和孩子都没有提出异议。在毕某某请假期间,10月29日下午班主任主动家访,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过程愉快。家访时毕某某曾表示,与其家长有过多次争执。11月2日上午,毕某某在信息交流中表示,自己是被家长逼的。同天下午2时左右毕某某跳楼身亡。
当天,家长否认学校声明,并称学校在撒谎。
总体舆情态势
(中学生被强制剃光头后跳楼事件舆情传播走势图)
云润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11月10日至11月14日8时,关于初中生被理光头后跳楼事件的信息共有46998篇。事件信息首先爆料在一家自媒体上,随后在网上迅速传开。11月12日,该事件在微博上的讨论达到峰值,新闻、客户端、微信的相关讨论则在13日达到峰值。从信息分布平台看,微博报道最多,其他平台位居前列的主要有微信、新闻、客户端等。
主要舆情观点
舆论认为,老师强迫学生剃头行为是越界行为,类似有“暴力”倾向的教育方式应该检讨。@落凫晨读称,教育不是压迫,也不是暴力和粗鄙。践踏孩子的自我意识,强迫学生剃头,是严重越界的行为。老师在没尊重孩子个人意志的情况下强行剃头,孩子没法保护自己。老师不仅没有平等地和孩子对话,反而进一步“攻击”,家访时提出不想上学,那就退学。孩子陷入无助。@圆子说称,不合理的教育必须得剔除,不是所有的暴力教育都适合用来管理学生,这不是对学生的管理,而是伤害。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心灵极其敏感,所以对于教育方式的选择要慎之又慎。最重要的是要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而不是不经过沟通强行对学生进行这种伤害。
父母与当事学生沟通不当、家庭教育缺失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现代快报称,看聊天记录,孩子的父母当时是认可老师做法的。他们没关注孩子真实的感受,没把孩子的自尊心当回事,没去舒缓情绪,最终导致悲剧。事实上,孩子需要的可能只是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水刀八木家的吃瓜小鼠称,老师带着剃光头,父母回的“还是您有办法”?为了让孩子去上学是不是会有逼迫、有打骂,却从未关注孩子的自尊呢?老师毕竟是外人,但父母的不理解给孩子的伤害不是更大?@六六三三二称,学生家庭有家暴行为,学生自身精神状态也不好。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占了很大的部分,家庭一直家暴,孩子也会扭曲。
舆论呼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老师和家长应适时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育规律。@心理学者肖安称,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家长能多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育规律,他们成长的自尊和自我界限是我们必须呵护和予以保证的,这会成长为完整独立人格的重要部分,只有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尊重,才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尊重他人。孩子的抗挫能力不是给挫折训练出来的,而是在有爱的精神环境中被呵护起来的。@很久不当超人称,一个学生因为一个头发而自杀,让我们深思的是这个同学的心理素质和心里状态。@奶油味m称,剪头发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心理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了。
还有网友建议,推出保险或成立基金缓和类似家校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称,如果赔偿的数额达到家属的诉求,纷争大多就不存在了。赔偿数额是非刑事案件纠纷的核心因素。通过这件事能想到,一方面是国家统一推行隐藏在学生安全保险类别中的意外死亡险,自杀率不高,保费也不会太高,赔偿金额有封顶限制,对外尽量低调不宣传,这样不至于产生“自杀可以赚钱”的诱导。第二就是成立基金,专门用于人道主义补偿自杀的学生家长。这笔钱不会太多,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降低因闹造成的社会财富损失很值。有人提到的刑事案件罪犯赔不起,国家给与人道补偿,其实是一个道理。
舆论呼吁警惕“标题党”、“带节奏”造成的网络暴力,对当事父母、老师造成二次伤害。@阿小黄花_称,也许家长方面有问题,也许老师方面有问题,但是事实怎样还没有个定论,骂人的请先停下,网络暴力很容易害死人的。@伟小宝0509称,这个事情还是要抽丝剥茧的调查清楚再发出来,现在一个个标题党,为了浏览量各种夸大,不是真的都被传成真的了。@為愛肥一次称,现在媒体带节奏真的很厉害,底下网民说什么就信什么。
小结
通过舆论分析不难看出:一个教育方式粗暴的老师,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一个缺乏沟通的家庭,共同导致了这场惨剧。
从老师来说,老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平等沟通,相互尊重。精神暴力的危害性可能还要远甚于肢体暴力。
从家长来说,家长要实时关注青少年敏感的心理变化,进行合理引导。
从媒体来说,面对新闻报道,媒体应当多方求证信源真实性,切勿利用“标题党”、失实新闻带动公众情绪。
从网民来说,也要慎重对待自己的麦克风,提升信息辨别能力,不要网络暴力,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此外,学校、家庭、社会等都应该强化生命教育,在网上网下都要营造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氛围,引导人们保持积极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