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移动互联时期,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分秒必争”。本文以安徽铜陵和安庆2017年先后发生的两起突发公共事件为例,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急速爆发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事件。这类事件涉及社会各阶层利益,影响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主导信息发布、有效影响和引导舆论是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PC端时期,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提出“黄金4小时”,此时的网络媒体,以博客、QQ群、BBS论坛等为代表,特点是每一个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又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数小时内,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
进入移动互联时期,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分秒必争”。本文以安徽铜陵和安庆2017年先后发生的两起突发公共事件为例,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事件概述
铜陵、安庆是安徽省两个化工占比较大的城市。面对“化工围城”“城围化工”,这里的居民对安全事件格外敏感——2017年2月8日22时50分许,铜陵恒兴化工发生爆炸,无人伤亡;2017年4月2日,安庆大观开发区万华油品公司(仓库)发生闪爆事故,致5死3伤。从百度指数来看,这分别是安庆、铜陵当年发生的最大突发公共事件。
(一)两次事故相关报道数据
“2·8”铜陵化工厂爆炸事故(以下简称“铜陵事故”)
2017年2月8日22时50分许,铜陵恒兴化工(民企、已停产)高沸点溶剂罐发生爆炸,经排查无人员死亡,火灾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现次生灾害。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月13日22时50分,有关铜陵爆炸的信息共14777条,其中微信2431篇,微博7610条,网页信息量4296篇,报刊报道数量44篇,客户端141篇,论坛255篇;新浪微博#铜陵爆炸#话题,阅读量3283万次,发表评论1.2万余条。@铜陵发布2月8日23时58分发布第一条信息,称现场消防公安在现场进行灭火救援。2月9日0时10分发布第一份通稿,称“铜陵恒兴化工高沸点溶剂罐发生爆炸 经排查目前无人员死亡”。
安庆市大观开发区闪爆事故(以下简称“安庆事故”)
2017年4月2日17时20分许,安庆大观开发区万华油品公司(仓库)发生闪爆事故,致5死3伤。监测数据显示,截至4月7日5时20分,有关安庆闪爆的信息数量共4099条,其中微信504篇,微博947条,网页信息量2300余篇,报刊报道数量33篇,客户端67篇,论坛215篇;新浪微博#安庆油品公司闪爆事故#话题,阅读量55.4万次,评论218条。
4月2日22时36分,以@安庆发布微博账号为首的微博矩阵以《安庆市大观开发区一油品公司发生闪爆事故》为题发布通稿,披露了本次事故并通报了伤亡情况。这条通报以矩阵发布的形式进行通报,安庆多个政务微博、自媒体账号快速转发。
(二)两次事故相关信息及数据比对
舆论场中,媒体的报道好比双刃剑,既可以协助相关部门缓解民众情绪,也可能成为舆情的触发者。这两起事故发生后,官方及时处置,并迅速公开事故信息,引导了媒体议程,实现从“请您别说”到“来听我说”引导方式的转变。虽然事件本身引发媒体和网民关注,但网络舆情整体均较为平稳,并未引发民众恐慌及不可控的舆情。
移动互联网时代
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处置
从舆情引导的角度看,这两次事故带有共性特征。类似突发事件,对伤亡人数、原因、次生灾害的追问,是最重要的舆情引爆点。由于两地官方发布及时回应舆论关切,占据舆论场中的主流通道,在良好的信息披露下,并无太多演变为重大舆情事件的空间。
(一)事件处置、舆论处置同步进行
此类事件目击者众多,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带来环境污染等次生影响,是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民众急需知道事实真相,外界高度关注事态进展。如果应对迟缓,处置不当,极易引发各种猜测,影响社会稳定。两市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成为支援事故舆论引导的重要基石。
(二)官方第一时间发声,做突发公共事件“第一定义者”
这两次事故的第一次信息发布,均是通过官方微博、官网以及主流媒体进行。
城市出现此类事故,关注度极高,目击者众多,且有大量网民拍下视频、图片。从传出的爆炸视频来看,极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涉及化工行业,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第一时间权威发布,是避免舆情发酵的最优策略,不仅满足市民的知情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舆论误解,防止舆论偏转。
(三)官方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引导媒体议程
在这两次事故的舆情传播过程中,关于“救援”的报道占据重要分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故救援进展;二是救援过程中的“正能量”。救援活动中有关消防员的报道,用真实的情感打动受众,使舆情处置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两地在发布的内容安排上,主动设置议题,采用立体、交叉、全方位的传播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协调媒体自采报道,起到了引导媒体议程的重要作用,从而降低舆论误解,防止舆论偏转。
(四)统一口径原则,加强协作矩阵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信息资源管理的好坏,实际上反映了有关部门应对能力的高低。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各部门、组织的信息发布管理协调,可以避免信息不一致而导致混乱。在铜陵事故中,铜陵发布、铜陵公安部门、消防部门之间形成了矩阵发布,以较为统一的口径对外通报消息;安庆事故前期、中期,媒体均以安庆发布提供的素材进行报道;后期媒体进行了深挖,但并未出现与官方通报不一致的内容。两市在应对重大舆情时,有着较为严密的组织机构和较为顺畅的协调机制,使舆论引导方向一致、声音一致,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加强舆情监测,密切监测网络言论
舆论引导的目标是要通过媒体公布权威信息,达成统一认识、动员社会力量,消除不良影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时刻关注社会和网络舆情,积极消除公众疑虑,同时也要对不实言论和网上谣言坚决回击。事故发生后,网络中出现有关死亡人数的谣言,两地警方快速处置,遏制了不实信息网上传播的可能,为有效的舆论引导创造了条件。
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处置思考
综观两次事故发现,处置方法相似。安庆事故的信息发布速度虽然稍慢,但发布的密度以及引导效果均超过铜陵事故,舆情热度仅有铜陵事故的两成多。安庆事故中,媒体刊发的自采报道也远远少于铜陵事故。因此,对比两起事故的媒体引导与舆情应对的方式方法,有值得深思之处。
(一)宣传部门靠前指挥,加强组织保障
在相关部门处置事件的同时,宣传部门负责人应靠前指挥、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忙于应对具体工作,有时顾不上信息发布,如果宣传部门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主动工作的精神,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就落不到实处。
(二)变结论式发布为滚动式发布,积极争取舆论主动权
一般来说,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会在很短时间内呈几何速度增长,需要实施高密度舆情监测,掌握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论坛和社会公众对事件以及处置工作的反应。这一过程中,应反复研判舆情,准确把握公众疑虑,并确定发布内容、时机和节奏,使每次信息发布能够及时回应媒体和公众的关切,形成政府与受众良性互动的局面。
处置舆情时,铜陵、安庆官方及时滚动发布权威信息,回应舆论关切。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传播中,如果官方信息发布有空白,就可能会有不实信息填补,而这些往往成为重大舆情的引爆点。滚动发布动态这一举措,在发布事实的同时,客观上传递了政府部门对本次事故不回避、不隐瞒的处置态度,增强发布的公信力,压缩谣言滋生的空间。
(三)统计口径需要统一
铜陵事故之所以后期热度居高不下,与媒体报道和官方通报口径有偏差相关。关于伤亡人数问题,媒体报道称只有3名人员受伤,引发网民质疑。此后,官方通报称“无人员伤亡”更加剧了网民质疑。媒体报道与官方通报不统一,客观上推高了舆情热度。事实上,按照相应的标准,通常来说身上伤口达到8厘米才达到轻伤标准,事故中并未发现符合的情况,因此官方通报中称“无人员伤亡”。由此看,质疑是两者统计标准不一致所导致。
(四)解答核心问题时不能回避
从多位网民拍摄的视频来看,铜陵爆炸时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灰黑色的粉尘不断朝周围扩散。事故还引起了火灾,现场浓烟滚滚,多位在场人员反映有异味,许多网民对“没有环境污染”这一结果表示质疑。据媒体事后采访,燃烧的主要物质是高沸点熔剂油,虽然瞬间威力大,但油类挥发速度快,污染程度小,不涉及危化品。而且,该厂一直处在停产状态,仓库化工原料并不多。其实,这些原因应该在官方通报时就进行详细解释。
(五)新媒体环境下需加强新闻“把关人”作用
对于媒体而言,也有值得深思之处。在铜陵事故中,媒体错误引用视频,甘肃的大火“烧”到安徽。@中国之声、@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等数十家媒体,发布视频时均使用了2017年2月7日甘肃交县的爆炸视频。多家媒体互为信源,没有核实就直接进行了发布,然后各网站、平台媒体转发,最终造成视频“被嫁接”的新闻更大范围的流传。事前缺乏基本事实的求证、核实,发布后又未能及时纠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有“把关人”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严格地把关,媒体才能在新的环境下既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获得更多的受众群体,又能更好地发挥和弘扬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作者:人民网安徽频道舆情分析师 李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