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平台用户人数与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吸引了众多政务号及媒体号的入驻。如何利用短视频平台弘扬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值得各方思考。
阅读背景
1月24日,中央网信办召开网络短视频正能量内容建设经验交流座谈会,听取人民日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短视频平台在短视频正能量内容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以及2019年工作设想。
回顾2018年,以直观、生动、丰富、活泼等优势集一身的短视频平台呈现出爆发式的发展趋势。随着短视频平台用户人数与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吸引了众多政务号及媒体号的入驻。如何利用短视频平台弘扬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值得各方思考。
通过短视频平台 弘扬传播正能量的四种主要尝试
No.01
政务号以视频形式记录政务,激发网民对社会正能量的认可与政务信息传播的认同
相比微博、微信,短视频以其更灵活、即时、亲民的属性服务网民,十几秒的内容不仅有对事件的回顾与现状的描述,大量的现场情景也直观呈现。与此同时,通过不时的分享,也揭下了贴在政府相关单位身上“神秘”“高冷”“威严”的标签,为普通人了解官方的日常工作、观察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窗口。
例如《民警李建国》、@四平公安的爆笑普法小剧场等将普法节目从“教科书式”宣讲中跳出,真正寓教于乐,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短视频平台的特性在于经常以“火爆”全网的潮流出现,从而掀起“模仿风”。从海草舞、手指舞到《赤壁赋》《囧架架》,政务号一直走在潮流中。《囧架架》因其谐音疑似“酒驾驾”,被不少交警政务号用来宣传“拒绝酒驾”,甚至被翻译成酒驾相关歌词。
No.02
媒体号以实时记录、“零剪辑”的真实感进行传播报道,有助于增强媒体吸引力、影响力
媒体是社会的先觉者。对于短视频传播,众多媒体早已嗅出了其发展前景,在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同时,结合自身特色,创新传播模式。在对许多重大事件进行宣传时,不少媒体利用短视频这种新颖的方式,创作更符合年轻人喜好的视频,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例如在宣传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时,@人民日报航拍视频呈现效果堪比好莱坞大片,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收获了180万点赞量。如在抗震救灾期间,短视频以特有的“第一视角代入感”记录救援画面,向大众传递“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暖,这有助于通过实况记录事件真相,遏制谣言的散播,平息社会紧张情绪。随着大量媒体入驻短视频平台,很多记录生活中点滴真情、温馨感人事件的短视频获得了网民认可。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媒体的融合发展。
No.03
普通百姓通过短视频记录分享家庭生活的简单与温馨,为凝聚亲情关系提供平台
短视频声情并茂的创新性传播模式,广受年轻人的好评,还受到了中老年人的欢迎。通过短视频进行拍摄的简单行为,增进几代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促进家庭和睦关系的维系与表达。此外,短视频的正能量还能作用在夫妻感情的维系与爱情的表达。
火山小视频上以“峰芳爱唱歌”为主播名的85后夫妻,通过分享在朴实的农村生活日常中放声歌唱,成为了拥有百万级粉丝的视频达人。情感所能引起的共鸣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短视频平台记录家庭和谐,传播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凝聚家庭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No.04
短视频为挖掘推动地方特色文创提供全新平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承载了比过去更多的功能与使命,如何挖掘每个城市独特的风格与文化习俗、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短视频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出口”。无论是“跟着抖音玩西安”还是“稳中带甩玩南京”,短视频平台通过联动各城市的政府部门,共同挖掘城市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特色,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为城市带来了实在的经济效益。
而在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方面,短视频平台已然成为突破口,“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等线上挑战活动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参与。短视频平台通过AI等新兴科学技术,让中国传统文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这不仅让文物重新焕发了新生命,更激起了人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
短视频行业三方面共性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在生产方面,政务与媒体类短视频账号的生产力与影响力有待继续加强。
政务与媒体类短视频账号仍处于发展初期,以抖音平台为例,自2018年3月起政务号及媒体号入驻仅发展近一年的时间,其账号数量、发布视频数、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都呈快速上升趋势,但相对于其他类型账号而言,产量和影响力仍有一定差距。
其次,在内容方面,如何引导青少年用户健康使用短视频并获取营养急需探索。
短视频深受青少年用户的喜爱,不过使用不当也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危害。一方面,青少年自制力较差,而短视频中娱乐、消遣等内容易让他们沉迷其中不能自控。另一方面,一些短视频内容存在误导等问题,青少年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容易受到不良视频影响而误入歧途。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青少年喜欢借助短视频平台自我曝光,看似成为网红赚取知名度,实际是荒废了学业,影响身心发展。尽管已为破解这些问题下了不少功夫,但如何引导青少年用户健康使用并获取更多营养,普遍缺乏有效办法。
再次,在社会层面,优质、富有营养、正能量的短视频占比有待进一步提高。
低俗、肤浅、碎片化是“去中心化”网络时代信息的顽疾,这个问题在短视频上更加严重。一些泛滥平台的低俗内容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不仅给网民的财产带来了损失,甚至还可能会败坏社会风气、伤害道德伦理。除了低俗内容外,有的短视频还散布侮辱英烈等违法内容,不分荣辱、颠倒是非、歪曲历史、扰乱现实。因此,增加优质、富有营养、正能量的短视频显得尤为重要。
多举并措维护网络清朗、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
在发展短视频的过程中,互联网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网站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适应差异化传播趋势,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针对行业内存在的共性问题,短视频平台最近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台了一系列积极举措。以抖音为例,除了扶持政务号、媒体号、城市形象助推计划外,还对目前广受关注的青少年网络保护问题推出了青少年网络健康成长项目、向日葵计划、抖音社区公约等措施。
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其中大部分为青少年用户。《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同时显示,20%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青少年比例也接近10%。如何防止青少年网络成瘾、如何保障青少年上网安全,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也已成为社会共识。
短视频平台在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方面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企业数据资源,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保护青少年成长,不仅致力于青少年与移动互联网的研究与合作,同时将研究成果反哺社会,提高正向内容在青少年人群中的传播。对于受社会普遍关切的内容安全与沉迷风险,短视频平台应通过建立未成年人审核模型、专项审核团队等措施,在产品机制方面加大对未成年人的引导与守护。
3月28日,国家网信办指导组织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全国主要短视频平台6月将全面推广,并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此项防沉迷系统的上线顺应了广大家长的呼吁和社会的期待,但青少年上网安全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仍需监管部门、互联网企业、社会各界以及家长的密切配合。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 张力、曲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