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雷调侃国难:大众艺术当有底线意识

admin2025年05月01日 23:45:50
阅读:
标签: 张云雷 国难
分享:

张云雷,本名张磊,1992年1月11日出生于天津,相声演员、歌手、戏曲演员、影视剧演员,是最早一批被郭德纲收入的弟子之一,在“德云社”弟子中排行第二。

 
  舆情脉络
 
  今年5月12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1周年纪念日,张云雷曾经表演的一段相声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在热传的视频里,张云雷和搭档杨九郎两人一唱一和,称“大姐远嫁唐山,二姐远嫁汶川,三姐远嫁玉树”“三个姐姐多有造化,都是幸存者”。其用国难做逗哏的行为受到舆论诟病。经查,这是2018年12月31日,张云雷在青岛跨年晚会上表演《大上寿》节目的视频。虽是“旧事重提”,但很多人认为无论何时,都不能拿国难开玩笑。
 
  争议视频如下:
 
  5月12日傍晚,@中国反邪教发表微博称: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明星艺德滑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要么见诸报端公之于众,要么在行业内部口耳相传,常令艺人群体乃至演艺圈陷入信任危机,成为文化领域为人诟病的一大痼疾。“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是演艺界古训。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当自觉担当、严于律己!
 
  随后,@紫光阁转发这条微博称:文艺工作者作为公众人物,艺德应当是其构筑艺术生命的重要底色。对文艺工作者而言,急功近利不可取,厚积薄发才是正途;艺术素质要磨砺,艺术品德更要打磨。
 
  被接连点名批评,使这一事件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舆情热度高涨。13日1时许,张云雷发布微博向公众致歉,表示不应当在表演中提及全体同胞的伤心事,这是对全体死难同胞的不尊重;今后一定努力加强自身艺德建设,提高自律意识。
 
  5月13日晚,@人民日报发表微博称,虽“旧事重提”,但拿国难作“逗哏”,用悲剧当“包袱”,这样的相声不配获得掌声。有道是戏如人生,台上戏,台下人,岂能张嘴就来?不管圈里圈外,“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这是演艺界古训,也是警世恒言。
 
  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报》、观察者网、澎湃新闻等纷纷关注报道,事件于13日达到传播峰值,观点主要集中在艺人艺德、大众艺术底线等方面。目前,舆情仍在持续发酵中。
 
  媒体主要观点
 
  @央视网:娱乐应有底线 国难怎能调侃?
 
  张云雷调侃国难引发众怒,表面上这是“艺德”问题,深层原因则是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对死难同胞的尊重。近年来,“泛娱乐化”之势愈演愈烈,诋毁英雄,戏说国耻,国难也能拿来抖“包袱”、当笑料,没有原则,毫无底线。通俗不是低俗,搞笑不能恶搞,感官上的刺激不代表精神上的快乐。这种娱乐的示范只会产生“愚乐”的结果,最终只会消解历史的意义,瓦解社会的价值底线。
 
  微信公众号“新京报评论”:别把恶俗当有趣
 
  相声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享有创作自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包袱”确实是不得体的,触碰了国人的情感底线。相声表演中,有很多在现实世界看来非常不恰当的内容,男女关系的隐喻以及对残疾人的揶揄等,都很常见,这也是相声这种大众文化粗鄙的一面。对这一行业来说,如何在更大的语言场景中逗乐,一直是一个大难题。问题在于,在汶川地震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人们对公共舆论有着特殊的敏感和要求,任何和汶川地震有关的言论,都会被公众审视。在这种情况下,张云雷的相声就不再只是相声。这事对相声界也是个提醒:真正的“有趣”,必然包含悲悯、同情和智慧,而不是这样的恶趣味。
 
  齐鲁晚报网:批过张云雷“嘴欠”,不妨给他改错的机会
 
  张云雷的道歉理所应当。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来搞笑,即便表演的初衷再“单纯”,也不能百无禁忌。以轻佻的姿态对待理当严肃对待的“题材”,拿国难事件来“开涮”,无论什么时候,这种突破底线的做法都是不应该的。在这个意义上,张云雷在事情发生近半年后出面道歉并不冤枉,更多的是在做一件早就该做的事儿。
 
  不过,在声讨的人群中,有一些人就揪住张云雷的小辫儿不放,恨不得将其“一棍子打死”。这样做显然就有点儿过分了。他正在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大家应该对他多一些耐心,为他留出充足的改错时间。
 
  网民观点摘编
 
  @李青言阿:学艺先学德。
 
  @无IDhi出额外:拿民族情感当儿戏来调侃,太不应该了!有本事也不行,必须先把艺德这一课修好,才能得到大众认可。
 
  @-想念-wait: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谨记教训,严以律已。好好修炼艺德回馈大家。
 
  @Patrick琲生:不赞同他用不合适的词句调侃,但也不否定他为发扬传统文化做出的贡献。相声这门艺术也在改进的路上,相声演员也都在为此努力着。
 
  @叁-零-壹:他的思想高度有待提高,这不可否认,但全盘否定不留活口就有点可惜了。毕竟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能引起当代年轻人注意,并有更好的传承。
 
  @好可爱:之前张云雷接受采访时说过,以前的相声里有些包袱不上品,以后不会再说了。经历这件事情后,无论是艺人还是粉丝,都应反思自己的行为,谨言慎行,严以律己。
 
  @我叫不开心:对于他,有一个记忆很深刻,有一次他带着全场唱完《锁麟囊》唱段后,特别骄傲地说,“谁说传统的东西没人喜欢了”。
 
  舆情点评
 
  曾几何时,相声大师马三立一句“我们不是出洋相的”,道出了一代代相声人为扭转这门通俗艺术所留下的负面标签做出的努力。相声是民间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需要接足地气,以达到与观众的互动共鸣。但一味迎合市场,难免催生部分投其所好的“三俗”内容,这是大众文化在早年间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此次张云雷成为众矢之的,是因为其艺德短板触碰了国人情感的底线,挨骂并不冤枉。但回顾视频,彼时台下爆发出的哄笑声也显得尤为刺耳。有现场观众在事后表示,当时笑得很开心,但现在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演员贬损他人、调侃国难已是过分至极,但观众鼓掌、喝彩的行为更是可怕之至。”众所周知,观众反应对于现场表演的重要意义,有需求就有市场,或许我们在批判张云雷个人的时候,也应反思一些观众需求对于劣质文化的包容、甚至鼓励作用。只有在没人鼓掌、没人听,甚至为此类言辞喝倒彩的普遍环境中,“低俗”“恶搞”等行径才会无处容身。
 
  此次事件的爆发,为艺人提升艺德、加强行业自律敲响警钟,也将诸如相声等大众艺术存在的问题再次推到舆论风口。正如央视网所称,“通俗不是低俗,搞笑不能恶搞”。大众艺术的天然通俗属性并无过错,但粗鄙理应抛弃,文化需有底线,良好的文化传承需要演员和观众共同努力--年轻艺人应保持底线自觉意识,将大众文化朝着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向不断推进;观众也应摒弃看客思维,积极融身优良传统文化发扬事业,助力大众文化行远致久。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王芳)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