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而言,如果说2018年是舆论畅想5G时代的年代,那将2019年称为5G商用元年一点都不为过。
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国内跳过5G试商用阶段,直接进入5G正式商用,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
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而言,如果说2018年是舆论畅想5G时代的年代,那将2019年称为5G商用元年一点都不为过。
5G商用元年为什么提前到来?
按照工信部原本规划,我国5G试验将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2016年到2018年底,为5G技术研发试验,主要目标是参与支撑5G国际标准制定;
第二步是2018年到2020年底,为5G产品研发试验,主要目标是开展5G预商用测试。
按照这一时间表,业界一致认为,我国应该会在2019年实现5G通信预商用,2020年实现5G通信大规模正式商用。
因此,5G商用元年可谓是“提前到来”。5G商业提前部署,离不开两个问题:
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可以这么做?
提前部署5G商用,离不开全球局势。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中国提前部署5G商用,从两个方面为一众中国通信企业开辟了超车道。
一方面,国内5G需求变大,国内企业生存环境变好。仅以基站为例,中国移动建设4G网络,就拥有242万个4G基站,目前还在扩大之中。而目前全国的5G基站才只有35万个,加上后期5G终端(手机、车载电脑等)的上市,以华为为代表的5G设备企业,将面对一个天量的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也利于国内企业出海。发放5G牌照,是对5G产业的巨大促进,可以让厂商增加信心,投入更多资源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产品性能,提高产品性价比,这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中尤为重要。
至于为什么5G商用元年能提前到来?
根据工信部的公告,主要有三个原因:
1.当前,全球5G正在进入商用部署的关键期。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我国5G产业已建立竞争优势。
2.5G标准是全球产业界共同参与制定的统一国际标准,我国声明的标准必要专利占比超过30%。
3.在技术试验阶段,诺基亚、爱立信、高通、英特尔等多家国外企业已深度参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5G已经具备商用基础。
例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龚达宁说,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国倡导的5G概念、应用场景和技术指标已纳入国际电信联盟(ITU)的5G定义,我国企业提出的灵活系统设计、极化码、大规模天线和新型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已成为国际标准的重点内容。
一直以来,我国都在不停加快5G建设的步伐,不仅是各大运营商积极布局,各个省份也在加快推进5G试验和网络建设。
据了解,目前中国移动已在17个城市开展5G规模试验和应用示范;中国电信计划在部分重点城市加快5G网络部署,今年5G基站将建成2万个;中国联通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雄安7地连续覆盖,在33个城市实现热点区域覆盖。
为了配合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陆续发布协同发展方案,蓄势培育万亿产业集群,相关企业也在加快抢滩布局产业链。
正是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的5G技术和产品日趋成熟,系统、芯片、终端等产业链主要环节已基本达到商用水平,具备了商用部署的条件,使得我国的5G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5G商用会给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要理解5G将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离不开对三个关键词的认识:eMBB(增强移动宽带)、URLLC(高可靠低时延连接)、mMTC(海量物联),这三个关键字是从专业通信角度给5G定义的三大应用场景,也反映出5G将从这三方面为我们带来变化。
增强移动宽带,意味着更高速与高容量的网络。据央广中国之声报道,5G网络的最高理论速率可以达到每秒10G,下载一部1G的电影,几秒钟就可以搞定。而5G正式商用时,无线接入速率可以达到每秒1G左右,相比4G网络大幅提升。此外,5G的带宽可以更好地承载全息影像中多维度视频信息,从而促使更逼真的虚拟音乐会、展览、甚至工作会议,都将得到实现。AR/VR也会在5G时代实现大踏步推进,相关产品在更低延时、设备更轻便等客观条件下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高可靠低时延连接,将对自动驾驶与远程手术医疗带来直接性的推动。5G的时延为1毫秒,是4G的百分之一,3G的二百分之一。对于自动驾驶而言,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如果没有5G低时延的高速率、高清视频传输,那么挑战100%安全决策的自动驾驶汽车是不可能实现的。
2019年2月,我国首个5G高速公路项目落地湖北,实现对高速公路全面、实时准确的感知,5G智慧高速无人驾驶也进入申请测试阶段。
在生活中,利用5G网络高可靠、低时延的优势,更能使远程教育与远程医疗成为现实,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共享。如果医疗也能实现非现场,那么这种远程医疗无疑将大大提高病患的救治率。
中国移动和浙江第二医院曾经在2018年于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合作推出了“5G远程医疗急救”演示,医生通过“可视化指挥平台”观察远端急救车上的状况,不仅可以指挥救援现场的伤病员急救,还可以通过远程B超设备操控急救车上的B超仪器,为病人进行远程检查。
海量物联,又称为“万物互联”。5G时代,每平方公里连接的物联网终端数量可以达到100万个,超过4G的10倍。届时,汽车、自行车、冰箱、空调都可以轻松联网。
以网联汽车为例,它不仅要实现人与车的通信,还要实现车与车、车与道路、车与其他基础设施的联网,只有这样“四通八达、手眼通天”的通信,才能为身为乘客的人类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这样强大的通信保障能力是4G望尘莫及的,只有5G才能担此重任。万物互联的时代,你身处的城市也将因为5G变得更为智慧。
5G商用对媒体融合意味着什么?
5G商用将会给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变化,媒体行业也将步入“信息随心至,万物皆可及”的智媒时代。那么,随着5G的到来,媒体融合也将步入深水区。
一方面,5G将在技术层面直接或者间接带来更高质量的信息传输,这是推动媒体融合的基石;
另一方,进入5G时代后,新媒体平台、业态、媒体数量与总量也很可能出现巨大变化,从而促使传播方式、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出现变化,媒体融合的工作充满挑战。
毫无疑问,5G网络的应用将会催生更多未知的新媒体平台和业态。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主流媒体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跟踪最新技术成果,开展前瞻性研究,不但做新媒体平台的加入者和践行者,更要做平台本身的创造者和开拓者。
实际应用已经验证,在保证5G网络信号可以覆盖的前提下,采用5G信号可以实现更高精度视频、更大数据的稳定传输,5G技术有助于提升视频直播的质量。
例如,“南方+”移动媒体直播平台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推出的“直播广东”品牌的核心技术支撑平台,具备视频、图文、电视信号、专业摄像、手机、无人机等直播综合能力。
2019年5月,“南方+”直播平台先后在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大会直播中成功试水“4K超高清视频拍摄+5G信号传输”和“VR视频拍摄+5G信号传输”的视频直播,以及在世界电信日纪念大会和“南方+”5G频道上线活动中使用“5G手机拍摄+5G信号传输”的全流程5G移动网络直播。
媒体数量与种类也可能出现激增的趋势。到了5G“万物互联”时代,物联网让信息传播拓展了新疆界,每一个物体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接收端和输出端,每一台智能机器都可能被媒体化。
据爱立信预测,到2021年,将有280亿部移动设备实现互联,其中IoT(物联网)设备将达160亿部,M2M(机器到机器)终端数量将大幅激增。新闻工作者在收集信息和分发信息的时候面对的智能终端更加多样化,信息传播会变得无处不在,呈现形式也将千变万化。
在“万物皆媒体”的5G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主流媒体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正能量在更多平台传播得更加强劲,让主旋律以更多形态弘扬得更加高昂。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研究员 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