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行业知识,提升公众舆情素养,诸多社会诉求及早制度化解决,人们便不会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国内经济稳中有变,明年将更加艰难。审视社会,互联网寒冬将至的今天或许就是互联网回归常态的明天,大家都在寻求如何摆脱生活压力与内心焦虑的途径。作为经济形势反面的参照系,舆情行业在社会环境转变的漪沦中仍然处变不惊,但阶段量增并不一定产生质的化学反应。从业八年,近来诸多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在我内心深处愈加强烈和困惑。如何普及与规范行业?如何在市场导向与业务导向中抉择?如何解放乏味繁忙的劳动?如何积极创造社会价值等等。
舆情分析师是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职业,外界戏谑称谓“五毛”,行业神秘敏感导致主体认知偏差颇深。其实没人拥有阻断或分流舆论的上帝之手,我们只是徐行在数据湖边的画家,体悟梅花落下的波纹与心动。舆情工作需要多元知识诸备,行政、写作、网络等错综复杂,三言两语何以阐释一个全局而系统的疑问?好在政企实践经验日益丰富、高校逐步开设相关课程,本人构建《舆情百科网》、《网信学术智库网》的初衷亦是为之尽奉绵薄心力。普及行业知识,提升公众舆情素养,诸多社会诉求及早制度化解决,人们便不会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若此舆情行业将不复存在,超然的崇高情怀与利已主义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游离着矛盾和模糊,从业者难免处于精神分裂的自觉。行业历经十九载,舆情成型不成熟。玄秘混沌没有明晰界定,职技认定偶见风雨,不知何时我们才能拨云见月?今年五月,有人低于成本价抢走了我的一个案子,狼多肉少的残酷市场突然拥出的黑马令人唏嘘,行业准入需要硬性规定与道德内化约束。人人都能做舆情,但不是人人都会做舆情。“黄金四小时”不真的等于“黄金四小时”,精密织建的理论知网必须撒向实践去捕获,然而无可操性的实例变量和人文环境成为难以形容的具象,故摸鱼者众,水日渐浊。
我在数海坚守一盏明灯,见惯太多人来人往,有人迫于生计半途而废,有人改道赏花兴趣使然。近来,我的案子越来越多了,薪资却止步不前,盲目野蛮追求业务增长的意义何在,市场导向符合企业价值取向,业务导向又该如何抉择?我们终日欣赏数据之美,偶尔登高望远,同事们一人身兼数职,业务往往顾及失彼,如何在客户、产出、业务、精力四者之间寻求平衡之道,或许问题的内核与方向还是在于服务的精专与价值。舆情从业者自喻独立第三方智库,实则舆情监测前端更重要。客户需要的仅是“晴雨表”,我们反复抚摸社会皮肤。偶有社情研究稿件文心不须附庸他人意旨,是否实现积极社会价值又令人疑惑。所以舆情做久了,人就乏了。如何让大家从繁忙劳动中解放出来?除了科学生产力发展赋能之外,还要考虑到行业权重提升,毕竟千篇一律只能练习技能,未知新奇的探索与挑战才能使人永远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