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被停课,受到了网民关注。事件肇始于学生举报其关于“四大发明”的论断是“错误言论”,学校将之上升到“师德失范”的高度来进行处理,取消其各种资格。
近来,我们注意到一种网络舆情,是由中层管理者引发的。他们不是因为舆情素养低下,更不是因为糊涂昏庸。相反,他们都是谨慎的管理者和精致的计算者。面对一些争议性的教师行为,校长选择了处理的上限,给出超乎常识的严厉,引发网络民意反弹,酿成舆情。这种现象值得单独评说。
比如,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被停课,受到了网民关注。事件肇始于学生举报其关于“四大发明”的论断是“错误言论”,学校将之上升到“师德失范”的高度来进行处理,取消其各种资格。
其实在此前,已经发生过一次影响非常巨大的教育舆情。7月28日,山东省五莲县人民政府发出通报,撤销对杨老师的追加处理决定。事情源于学生逃课,疑似受到体罚,学校因此进行了严厉处理,然后,当地教体局在学校处理的基础上再追加处理意见,扣绩效工资;不再签合同;纳入“黑名单”!
为了对类似的舆情进行详细研究,我们需要将校长作为一个关键词,从复杂的社会系统和等级森严的科层制中单独剥离出来考察。因为在教育热点事件中,校长作为中层的管理者,面临着一个非常微妙的局面,他们上面有领导者,下面有群众。一方面,他们要代表国家行使管理的权力,根据法律法规对于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给予裁定;另一方面,他们权力的合法性、合理性也在相当的程度上来自于学校师生的认可和支持。但校长常常要面对一道割裂的鸿沟:法律法规和师生的认可之间,有巨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一个是严峻的刀尺,一个是人性化尺度,两者之间常常处于对立局面。
比如,在山东五莲县杨教师惩罚学生的事件中,校长完全可以旗帜鲜明地站在教师这一边,不光维护教师尊严,更可以温暖教师群体。家长即使有所不满,也在可以处理范围之内。但是校长却选择了严肃处理,而教育局在此之上又进行“补刀”,对教师的处理进行加码至顶格。
如果我们将这种处理仅仅认定为校长和局长是严肃法纪,整饬教师队伍,那肯定是肤浅的。因此这种做法显然激起了教师队伍的“哗变”,引爆了强烈的网络舆情。当我们对这种政策出台的权力行使的心理进行考察之后,有了意味深长的发现。只有理解了校长和局长的真实心理,才能一窥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层管理者的内心堂奥。
简单说来,教师的行为准则有明确的规定,冒犯了这个规定,就有了处罚的依据;原谅教师,则是出于宽容之心,但作为一种人性化手段,却于法无依。这就意味着,处罚教师,虽然可能引发不满,但是有章有据,人们也无话可说;但是如果不追查责任而施以宽恕,一旦学生家长突然发难,上级追究起来,不光会被戴上管理不严、学风散漫的帽子,更可能招致乌纱帽飞走的严重后果。
本来可大可小的事情,会被上级或者网民突然上纲上线,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才是中层管理者最为担心的。这种存在于意识形态、政治正确、执法尺度、上级意图、自由裁量等领域的不确定性风险,为当下不少地方中层管理者所深深忌惮。出于追求安全感的心理本能,促使他们加大处罚砝码,让天平一侧高高倾斜,犹如高高举起的杀威棒。不光杀一儆百,也堵死了上级事后追究的可能性--与其将来可能被上级追究,不如我一步处理到位,上级看了也不会觉得不妥。即使觉得执法过严,但是按照传统的官场心理解释:执法与否是态度问题,严格不严格是方法问题。这么一解释,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由此考察五莲县教育局的追加处罚,其局长曲折心理与校长肯定如出一辙。
中层管理者面对的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在眼下却呈现出增多的趋势。就以政治正确这个概念来说,内涵和外延已经大为丰富和拓展。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正确,是单指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境外文化的输入,如今的政治正确常常指涉及到那些敏感现象、文化禁忌、社会雷区等领域,尽可能不要冒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志或者不要违背主流价值观,乃至不要得罪某个不可小觑的社会族群。比如教师对于学生的必要处罚,这在以前是广泛的社会共识,毋庸置疑,但在今天,随着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意识的兴起、国家法律的出台、独生子女的娇贵地位等原因,处罚孩子突然成了可疑的行为,不打不骂孩子就成了政治正确。教师如果打了孩子,不光违反规定,可能得罪家长,一旦传播出去,更可能得罪社会。(教师的惩罚权的讨论,在当下成了拉锯战,但一个共识在五莲县事件之后或在形成的路上,那就是教师应该掌握这个权力,其背后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公信力和权威的重新确立。)
面对需要直接面对的各种政治正确的复杂危机场景,一不小心就会掉入陷阱,从而引爆一个个炸弹,对于声誉、仕途乃至人身安全带来种种威胁。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促使校长、局长思考寻找“安身立命”的万能答案,这就是向历史寻找智慧和答案。他们的确找到了钥匙。
他们发现,某种行为模式其实代表了某种确定的话语或者修辞。比如,严肃严厉、朴素认真的行为,在历史上是“左”的面目和作风,“左”又常常是一种革命的修辞,而革命在当代中国各种叙事话语模式下,都代表了主流价值观,是一种安全的庇护所。通过这种追溯,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为何“愈左愈安全”的心理,在近年来变得大行其道。当然,近年来在反腐大环境下,对于官员容错机制建设不够,致使官员动辄得咎,而在汹涌的网络舆情之下,官员一旦出事,网络纷纷喊打,毫无同情心,导致官员群体出现寻求自保的强烈心理。
当然,这样的做法,对于普遍职工来说,意味着不友好的压力环境。这甚至可以解释,为何中央出台针对领导干部的各种规定之后,作为普通群众的职工,曾有一段时间连中秋节的月饼福利都被取消了--既然中央要从严治党,官员过节的福利都取消了,在官员和领导干部看来取消福利就是政治正确的,就这样,普通职工也就只能“被正确”了。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中秋节发不发月饼,在一段时间竟然成为舆论热烈讨论的话题,而为了恢复群众的月饼福利,竟然需要全国总工会专门发文《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而且后来又发布了补充通知,对“逢年过节向全体会员发放少量的节日慰问品”这句话作了详细解释:中秋节可以发月饼。如果没有总工会的文件,说不定今天月饼产业已经消亡了,因为基层或者中层的干部绝对不敢放开这个福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的风险。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那些看起来政治正确的事情,往往存在于官方话语之中,而在民间话语中,人们并不认可这样的做法。两者一旦冲突,就酝酿为网络舆情,而且往往构成深刻的冲突。
五莲县的官员对教师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在当地的教师群体里引发强烈反弹,在全国也引发巨大争论。但显然官员自感安全了。即使处理方案最终被县委县政府撤销了,但是校长和局长可为此付出决策代价?没有,甚至连向社会说声道歉都不必,而且也不妨碍下一次再来一次“杀一儆百”。至于地方为此付出声誉和品牌的代价,乃至社会成本,都显然不在领导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我们再看电子科技大学关于“四大发明”争议导致的副教授停课风波。该舆情沿着两个路径发展着,一个是学生举报导致的道德伦理问题,二就是学术问题是否应该政治化。校长在安全自保和政治正确的选择焦虑中,选择了从严处罚。虽然校长作为知识分子,自己的内心也不一定认可自己的做法,但是关键这个做法安全,至多引发舆论争议,而争议的声音,上级部门自然会听到,那是否取消这个处理,就是上级领导考虑的事情了。即便万一被取消了,我亦自岿然不动,因为我坚守了意识形态的政治正确,上级也没办法打板子。眼下的各方博弈正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但因为话题涉及到师德师风、传统文化、文化自豪乃至大国的文化软实力,如何仲裁这个事件,对于上级显然是个难题。但是最终的结果大约应该有四个:维持原判;撤销处理;部分撤销,减轻处理,当然还可能被上面加码处理。作为一个负面典型,从此全国高校面临类似事件的时候,成为一个可以借鉴的判例。但这将在国内教育界乃至文化界,引发深远的危机。
我们由此会发现,权力的行使是否合理,常常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巨大的困惑。如何避免类似的不确定性风险给社会带来波动?显然,未来需要为中层干部群体提供一个充满确定性的社会,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官员只需要依法依规行事即可,并随时顾及社会舆论反应,而无需去揣测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毕竟,盲目无原则地对上级揣测、揣摩的本身,就是一场权力和意志的风险之旅,包含着最大的不确定性的风险种子。
作者/燕志华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