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繁荣的电影票房,其中是有一定水分的。要知道,在线上售票越来越成为电影票房收入主要渠道的今天,票房统计口径的变化也助推了票房增长“立竿见影”的效果。
进入春节档以来,微博博主“电影票房”对期间上映的各电影的即时票房数据跟踪,专门列出了“服务费”这一类别。
“服务费”一般指,在电商平台购票时,网友所支付的费用。
据了解,通常在线购票过程中每张电影票会平均收取2-5元的网络代售服务费。与往年不同的是,该部分从今年开始,被计入到票房统计中。
比如,在“电影票房”公布的数据中,西游降妖篇截止昨日累计票房11.53亿,但其中纳入了约0.46亿的服务费。也就是说,实际票房才刚刚超出11亿。
这意味着,今年春节档繁荣的电影票房,其中是有一定水分的。要知道,在线上售票越来越成为电影票房收入主要渠道的今天,票房统计口径的变化也助推了票房增长“立竿见影”的效果。
有数据显示,在春节档总共约33.8亿的票房,比去年春节档黄金周增长9%,但其中有近2亿的服务费,如果把今年才提出计入的服务费扣掉,春节档就只增长了3%。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费虽然纳入票房统计,但不参与最终的电影分账,也不纳入电影专项基金。有业内人士对此变化评价为,最大的作用只是虚增了票房数字,或为了让数据好看一些。
甚至有分析称,由于2016年国内票房出现7个月负增长,多个热门档期出现大幅下滑,为了让2017年的整体票房形势不至于太恶劣,才出了将服务费纳入票房统计的“下策”。
过去多天的春节档创下了新的记录,比如仅大年初一当天西游伏妖篇单日票房就拿到了超过3。5亿元的成绩单,而初一单日大盘票房逾8亿元,两者皆破历史纪录。
貌似再度井喷繁荣起来,但抛去“服务费”的注水票房,春节档的整体表现远没有数据呈现出的那么乐观。
所以,不能高兴太早。更且不提各贺岁电影在口碑上的整体扑街,难达及格线。
此外,一度消失的“票补”又卷土重来。
所谓“票补”,是指片方或电商平台让利给电影院低价票的差价补贴,以低价吸引观众。某种程度上来看,2015年的票房推高和2016年的票房落潮都和票补的力度紧密相关。
有消息称,今年春节档,有票务平台分别与影院约定细致的“票补政策”,只有预售、排片等情况达标,才能优先享受片方的“票补”,片方利用这一方法在影片上映之前提前锁定大量排片,为票房冲高提供很大助力。
这个春节档,多个电商平台再度出现了“14.9元看电影”甚至8.8元、6.6元的超低价促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最终票房统计中,仍是按照30多元的票面价格结算。
无形之中,又虚增了部分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