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个词叫“知识变现”,殊不知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是最大的知识变现。然而,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直备受困扰: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技术转移、院所改制等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畅,科技和经济一直是“两张皮”,没有完美融合,这不仅让企业家闹心,也让科学家灰心,更让政府费心。直到中国开始施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双创”,人们才意识到,创业创新是真正将科技变现的“杀手锏”,而内创业是最有威力的一件武器。
一家位于西北一隅的传统科研院所,从2007年孵化第一个项目开始,用10年时间找到一条独特的“内创业”之路,迄今已孵化157家企业,国有资产从最初的750万元增值到6.5亿元。它凭什么这样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背后的故事。
作 者 | 蔺雷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从被迫卖菜到勇敢内创业
理念的逆袭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科研人员就是由国家统一布置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任务,不知市场为何物的一群人,他们所做的事常被调侃为“纸上谈兵”:只能够开发出在试验室符合验收标准的样机,而不具备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产业化能力和经验。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这家传统科研院所,颠覆了众人的以上认知。
已年近古稀的老所长赵卫,当年刚到西安光机所工作时,有一次去医院看病的经历让他颇感尴尬。医院护士问赵卫是做什么的,他回答说是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做相机的。护士问,为啥我们用的相机都是日本的,你们是国家科研队,怎么就研制不出我们能用的相机?赵卫无言以对。这件事刺激了赵所,让他开始思考科研到底是干什么的。
当时,大多数人的认知是科研工作要发文章评职称,只有那些科研搞不好的人才会去做成果产业化。产业化办公室在当时的光机所里是一个不起眼的部门,里面的工作人员整天没什么事,每年几个科研成果很难真正产业化。
即便是那些专心做科研的光机所研究员们,在单位最困难的时候,都去菜市场卖菜了!还因为不懂行规被菜贩子打了之后要所领导出面处理——这是何等凄惨又错位的一幅景象。
内忧外困让赵卫开始了一段很长时间思考,科研人员到底有几条路可走?后来,思路逐渐清晰:科研最终是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必须转化为生产力,要产业化。
西安处于西北,资源少、难以吸引人才,单纯从科研角度没法追赶北上广等地的兄弟科研机构,赵卫想到了另外一条路:内创业。
2007年,光机所引进了第一个“千人计划”,开始了内创业的征程。
巧用机制体制与释放组织变革威力
内创业落地
中科院下面有很多研究所,每个研究所都是一个独立的二级法人单位,有独立的财权、人权,院里不干涉各个所的具体业务,西安光机所也是如此。研究所内部是相对开放自由的,并且科学家话语权较大,行政干预相对较少。正是这样相对宽松的环境,让赵卫可以拍板做他想做的事,要投钱就投钱、要招人就招人。
即便是这样,在体制内做产业化这件事也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此时,赵卫本人的一个特质就发挥了关键作用:赵卫是一个非常有担当的人,他不追求自己的官位,就是要做社会有价值的事,敢于也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人们常说,创始人是企业的灵魂。对推动内创业的组织来说,一把手不仅是原来组织的灵魂,更是打破传统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这座“冰山”、推动内创业的破冰者。赵卫、张瑞敏等都是这样不折不扣的自我革命者。
一开始大家都不敢内创业,因为风险极高,一旦失败,饭碗丢了怎么办?研究院所的工作可是个铁饭碗。
为打消顾虑,光机所在2007年推出了“托底”制度:科研人员3年离岗创业,创业不成功可以再回所里工作。这让科研人员彻底甩掉思想包袱,大胆投身到科技创业中。
这一制度在2016年2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向全国科研机构;2017年初,人社部公布《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再一次明确了相关支持政策。
这也是时隔30多年之后,国务院又一次向体制内科研人员抛出绣球,以保留体制内身份和待遇3年为优惠条件,鼓励他们离岗创业,与30年前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停薪留职”下海经商本质上是一致的。
解决体制机制和人心不稳的问题仍然不够,还要解决创业的载体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创业与传统科研工作有很大不同,必须有一个更有活力的组织载体,而不能完全依托原有组织架构。
光机所一直在探索尝试新型组织架构,2014年设立了一个专业化的众创平台——中科创星平台。这是一个围绕光电子领域推动内创业的众创空间,它向内外部人员都开放。
这样的一个平台不仅激发了内部科研人员的创业激情,更吸引了大量外单位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平台上有三类创客:
第一类是光机所内部的研究人员;
第二类是与光机所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海外工作多年又回国创业的海归;
第三类是纯老外,比如Brent E. Little——为了创业来中国并且没有花光机所一分钱工资的加拿大科学家创客。
随着平台的建立,光机所内部科研人员的创业已经越来越少,外部创客孵化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大,尤其是中科院体系、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和西安电子工业大学的项目,以及其他海归的项目。在光机所孵化的157家创业企业中,外部创客的占了5/6。
所以,光机所的内创业玩的是这样一种套路:光机所提供各种专业化资源和服务,成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变身为孵化平台,内部有创新想法和创业冲动的科研人员和外部科学家变身创客,双方通过股权等方式成为合伙人,最终共享创业成果。
两大法宝让内创业飞得既高又远
现在很多社会化众创空间的机制体制更好,组织架构更灵活,光机所凭什么孵化了这么多企业,看上去比社会化的众创空间更牛?有两大法宝。
第一大法宝,准确定位:只参股、不控股,只孵化、不办企业
即便是研究院所做内创业,也不能什么事都做、什么事都管。赵卫认识到这一点,很早就提出了“孵化”高科技企业但不“办”企业、研究所参股而不控股、不参与企业经营的产业化原则,让科研人员持股、技术团队持大股。
这种定位的核心正是避开体制内行政化的做法,真正按照市场需求运作,充分发挥经营自主权,放手让资本方、专业团队来控股办企业。
中科创星创业空间负责人米磊对“参股不控股”作了细致解读:
我们参股一般控制在20%以内,这是实打实的投钱。光机所内部科研人员孵化的项目,我们会以知识产权入股,投钱也可以,但不会投大钱。另外,我们还配套有西科天使基金,一般会投500到1000万。创业者自己也要出一两百万,这主要是判断他创业决心的,不出钱肯定不行。技术人员的占股则是我们给他评估一个价值,当作技术入股的标准。像从英国回来从事半导体激光芯片的柯博士就是技术作价入股。
参股不控股、适时退出让光机所的运营灵活自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在西安炬光科技公司,光机所的参股比例由最早的38%到现在的不到11%,其中2012年西安光机所转让100多万股,收回现金1000万元,如今炬光科技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研发和生产公司。
光机所内创业成立的飞秒光电公司是一家生产自聚焦透镜的高科技公司。2014年,公司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股权改制,西安光机所转让37%的股权,经过股权稀释后,占股比例下降到33%,收回资金3400万元。
第二大法宝,聚焦专长,做真正的专业化创业服务平台
人们常说,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在我看来,还应该加上后半句话,人才最缺的是专业化服务。我们国家人才不少,为什么那么多人才的智慧没有真正落地开花结果?恰恰是缺少了专业化的创业服务。
专业化的创业服务是内部创业团队急需的“阳光雨露”,对技术创业者来说尤为重要。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怪象”:动辄有一个创业平台出现,号称自己是专业化平台,但事实上,这些平台提供的不外乎是一些通用的创业服务,而非专业化的创业服务。
为什么全球的光电子集成领域科学家都愿意到西安这个区位、经济、气候等都不占优势的西北古城创业?
中科创星执行总经理米磊讲述了其中的原因,就是“专业化服务”这几个字:
第一,我们深度理解光电行业的发展趋势,所以才把宝押在光电集成方向上,内外部创客高度认同;
第二,我们能为内外部创客匹配行业的人才、市场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直接讨论和解决技术难题,所有团队都欢迎我们参加;
第三,我们能为光电子芯片领域的创业者以极低成本提供专业级的超净车间和检验检测设备,国内其他地方很难做到;
第四,我们还能为内外部创客们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因为创业者在某一方面是专家,在很多其他方面并不十分了解,比如什么时候用镀膜机、怎么用镀膜机,就需要我的技术团队为他服务。
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很多研究员和海归专家创业关注于光电子芯片的研发、生产和封装。而光电子芯片的检验检测必须要有千级、万级甚至十万级的超净车间和配套设备,一般创业空间无法提供,创业者自己更无力去采购价格昂贵的检验检测专业设备(即使二手设备也要近2000万元一台)。
在当地政府和一家企业的支持下,中科创星获得了以前一家台湾LED芯片生产企业丽华的专业化厂房和19台设备,以低价租赁给平台上的创业企业,这种内外部资源的结合大大降低了内部创业者的成本,提高了内部孵化效率。
专业化的壁垒让米磊说话显得底气十足。
要知道,现在全球做光电子芯片的大多数在国外,如果没有专业的人、设备和环境,这些人根本不会回来。我们不仅能提供一般创业空间能提供的财务、法务、人力资源等通用服务,更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专业化服务,我们就是这个领域里最专业的。
科研院所内创业的正确姿势
中国的科研院所千千万,高端人才更是千千万,具有内创业的良好人才基础。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让内创业落地生根发芽呢?有三条建议。
第一,一把手的理念更新、创新
地处边远不可怕,条件落后不可怕,最怕的是永远在传统思维和理念的围墙里跳不出来。那么,谁来带更新和创新理念?只有一把手!
光机所老所长赵卫是从传统体制内摸索出一条科研成果内部孵化和创业的大道。他的破冰,不仅带来理念上的变革,更是体制机制瓶颈的突破。当今很多科研院所领导守着原来的旧摊子,捏着各类优秀的人才,却把一手好牌打成了臭牌,事实上就是理念不更新、不创新。
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西安光机所后曾经说,看了西光所后,创新驱动发展有了依据。这样的高度褒奖,首先就是对理念转变的肯定。
第二条,恰如其分的内创业定位是王道
很多人质疑科研院所去创业,认为是不务正业,对此见仁见智。在我看来,关键是准确定位科研院所内创业的职能。
让科研院所去创业,并不是让每一个科学家都去当老板或CEO,而是让其中一部分有创业意识和创新冲动的科研人员去创业,其他人照样可以安心做科研。这是其一。
其二,“孵化而不办企业”,可能是科研院所内创业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尤其对那些没有产业化运营能力的科研院所来说,早期介入参股,孵化好后“扶上马送一程”再适时退出,会让科研院所更游刃有余。事实上,西安光机所通过内创业,很好地反哺了自身的科研工作,不仅改善了科研条件,还大大提升了科研能力。
第三,让科研院所成为真正的专业化创业服务平台
科研院所内创业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专业化资源,能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战略咨询、技术诊断、人才对接、检验检测、产业链上下游等服务,而这些正是早期创业团队最紧缺的。
用活已有专业化资源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变身为“新型创业平台”,通过提供专业化资源和专业化服务入股,打通传统科研院所封闭的围墙,连接内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专业机构真正发挥专业的力量,才是科研院所最该做的事。
就像光机所中科创星负责人米磊博士一直挂在嘴边的,“利用外部市场化的资源和力量,把光机所封闭的资源为社会所用,双赢放大。”
形成一个硅谷和斯坦福关系一样的生态化联系,正是光机所所追求的目标。
真的,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份研究报告,更需要的是一份科研成果转化的内创业成绩单。